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最根本的原则,不孝之人是要遭天谴的——北京大
俗话说:“百德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孝德的传统,在那些先贤大师身上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这些人都是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最了不起的圣者,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奠基人,孔子对这些人的赞颂,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一个“孝”字上。在《中庸》一书中,孔子对舜这样赞颂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国儒家的传统,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在我国古代文明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要把“孝”字当作金科玉律来对待,因为无论是内修外用,都离不开这个“孝”字。《中庸》的这一章中,就举出了舜帝的故事,以此作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证据。传说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血统高贵,但是经过八代人的血脉传递,渐渐也就流落到民间,成为一介平民。舜帝早期的生活非常艰苦,他的父亲是个盲人,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经常跟父亲和弟弟联合起来欺负他,甚至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尽管家人对他如此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以德报怨的品性,所以成为了历史上大孝的典范。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最根本的原则,不孝之人是要遭天谴的。然而,尽管人人都要对祖上尽孝心,但尽孝还是有大小之分的。对一般人来说,对自己的长辈很孝顺,平时很恭顺父母,对父母的供养也都做得很不错,这就算是尽孝了。然而这只是普通人的小孝,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孝。
那么,什么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大孝呢?那就是像古代帝王舜一样的孝,才称之为大孝。孔子赞美他说“舜也大孝也与”,就是想要表明舜帝为孝要高于平常之人。舜帝的孝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大孝,是孝之大者。正如文中所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舜帝大孝的具体内容。儒家的孝顺也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所谓的“非德不足以显亲,非贵不足以尊亲,非富不足以养亲”。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孝子,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你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那么你的父母、亲人都能因为你的德行而扬名天下。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样的话:“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了不起、多有出息!这都是因为人家的家教好,才培养出这么好的儿子来!”表面上在赞美孩子,其实也是在夸奖其父母,父母因其子而得到了荣耀。此外,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会受人尊敬,你的父母也才会因你而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还有就是你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供养父母,如果你自己都是一个乞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父母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这样就连最基本的孝顺也做不到了,那就更谈不上大孝了。
如果我们能向舜学习,能够像他一样做得很圆满,对上能够光宗耀祖,让列祖列宗都能受到你的香火供奉;对下能够遗泽子孙后代,让子子孙孙都能够享受你的福泽荫护,这样的话就很了不起,就堪称为世间的大孝。虽然不敢说“德为圣人”,但有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无疑会对之心存敬佩。
《中庸》此篇中赞颂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舜帝之所以成为历代推崇的圣人,就是因为他的大德大孝,让他的父母长辈获得荣耀,并彰显于人世间。舜帝尊为天子,地位高贵,天子的父母当然更能受到足够的尊敬。而作为天子,富有于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舜帝当然是达到了“德以显亲,贵为尊亲,富以养亲”的大孝标准。另外,孔子还赞美他使“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列祖列宗都因为他而享受世世代代的香火供奉;而后辈之人的福泽也积累得很深厚,家业也可以代代相传,子子孙孙的口粮也得以保障。如此看来,舜之为孝,真可以称得上“德为圣人”!
中庸思想要求我们要像古代圣贤那样去尽孝于长辈,这也是人之为人其良知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效法先贤,做到了真正的大孝,就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人生其他的追求也就随之而来了。也许,这些东西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细想起来,也是我们尽孝施德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中庸》一书中给了我们极好的阐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就是说,那些能够真正做到大孝的人,一定是大圣大德之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得到的社会回馈,他的名声都会随之而来。而他的人生寿命,也会比一般之人更为长久,我们经常听人们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这一句俗语就是从中庸思想中得来的。传说舜帝活到了一百一十岁,正印证了这一俗语。
孔子非常赞赏舜帝的德行,认为他是位真正伟大的圣人,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舜帝为人至孝。正是有了这份大孝的圣德,所以天下的百姓才都心甘情愿奉他为君,愿意做他的臣子。试想如果舜是一个不德不孝之人,人们还会那么拥戴他吗?所以,行孝之人,必有大福。
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自然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这样的福禄还不够厚重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候天下间所有的财富也都是他的了。然而,真正的明君不会把一切财富占为己有,而是时刻想着他的百姓。他十分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既然百姓们愿意奉己为君,那么理应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大度无私的人是受人们欢迎和敬重的,舜就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才深得百姓的拥戴。有什么样的德行,也同样会有什么样的回报。舜帝让百姓们过上了富足和平的生活,百姓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等他百年之后,就会为他建设庙宇,每年都来祭祀。这样,他的功德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圣人孔子推崇孝道,而“亚圣”孟子也同样看重一个人的孝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别人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圣贤作为,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赢得社会的赞赏,天下间所有人都会颂扬你的品行。在这里,孝之为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良知问题,它已经大而化之,成为了一种社会良好风气的开端问题,也关系到个人的名声地位、人生成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孝心记在心中,展现在行动上。
那么,我们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这又有什么依据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其实和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和一个人的德行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大孝大德之人,他们的心胸比一般人要开阔得多,不会因为生活中一点小事情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一些人生中的小小挫折而心烦意乱,所以,他们总会表现得十分平和,笑看人生百态,显现出一种波澜不惊的智慧与从容。另外,由于他们的品行高洁,有一颗热情的心去帮助别人,并以此为人生乐趣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乐于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之间,也必然会有一份舒坦欣慰之感,这也无疑使得那些大德之人“必得其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那些圣贤之人,他们之所以青史留名,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德与大孝。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做到的这一品行,努力向圣贤学习,向那些大德大孝之人靠近,因为大德之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