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生活、文字

率领50骑,就敢闯几万人敌营,这个宋朝“文豪”你也认识

2018-10-26  本文已影响19人  江南大师兄

宋代五大文豪,聊过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今次我们继续聊辛弃疾。纵观中国历史,有诸多骁勇善战的武将,也有不少治国有方的文臣。但是,文武双全的能人,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多啦。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岳飞,既能带兵打仗,又写了《满江红》,但是很遗憾被秦桧给杀了。周瑜,人长得帅,脑子灵光,治军有方,但是很遗憾被诸葛亮给气死了。辛弃疾作为南宋将领,其领兵作战的能力,常常被他的文学光辉给遮掩了。其实辛弃疾是名正言顺的文武全才。但是很遗憾,他被南宋朝廷给局限了,空怀一身本事,未能施展身手。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上学时课本里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辛弃疾的词读起来豪放苍凉,慷慨激昂,素来享有“词中之龙”的美誉。他与苏轼合称“苏辛”,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现今留存的辛词共计600多首,词集《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辛词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比苏轼还广。而且他的词意境深远,富有哲学意义。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人生三境界”。王国维选的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便是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诗意,又有意境的一句词。(大师兄是这么理解的,人生一番忙碌折腾,所追求的,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就是起点。)

为什么辛弃疾的词,总是饱含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总是感觉他不是用墨写的,而是一笔一画,都蘸着他的心和泪。因为他更是一位愿意为了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将领。如果我们只当他是一位词人,而忘记他还是将领的身份,就没办法去深刻理解他词中的深意,去体悟写下每一首词的时候,内心的痛楚。比如这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无疑是他一生的写照。

辛弃疾受家庭的影响,少年就立志要恢复中原、报国雪耻。21岁的时候,辛弃疾一手组建2000人规模的起义军,反抗金人统治与压迫。他一生最漂亮的战绩,是他22岁的时候,只率领50骑,就敢闯几万人敌营。而且还能生擒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一战成名,少年将军辛弃疾名震天下,并借此步入南宋的仕宦生涯。他听命来到南方,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想要报效国家,想要建功立业,想要一雪靖康之耻,想要如霍去病那般,直捣黄龙,封狼居胥,成就万世之功名。但是他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导致了辛弃疾一生的遗憾。

南宋朝廷对辛弃疾的一腔热情反应冷淡,并不让他带兵打仗,只是让他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辛弃疾空有一身高强武艺,心怀万千谋略。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只能归隐乡间,感叹报国无门。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却只能热泪横流。直到68岁病逝,弥留之际,口中还大呼“杀贼!杀贼!”壮志未酬的憋屈劲,到底有多难受,只有他自己懂。

就像之前聊过的王安石变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谁也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也正是由于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导致了空有一身本事,无处绽放光华的悲剧。好在,他的词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江南大师兄,欢迎留言交流。您觉得辛弃疾的人生,遗憾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