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论语》里孔子的“敏”2022-07-12

2022-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的磨刀石

《论语》里孔子的“敏”

(一)《论语》里的“敏”

最近读《论语》,对孔子讲的“敏”,感触颇深。

在第17章中,孔子提了五点:恭、宽、信、敏、惠。

这里的敏,不是敏捷、聪敏。而是“勤勉”的意思,是要勤奋。

孔子还讲,“敏而好学”。讲的也是好学,还要更勤奋。

勤能补拙。

尽管是不够聪明的人,通过勤奋的努力,也同样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

曾国藩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

因此,他自己读书的方法也很很“笨”的方法,抄写,背诵,默写等等。包括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也是通过每天的练字、习字才逐渐达成的。

聪明人自有聪明人的成长方式,而“笨”也有其自在的成长方法。

而这种笨方法,反而形成了更好的“刺激”,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也更有利于个人成为创造性的人,取得更有价值的成长。

跟曾国藩同时代的聪明人不计其数,但是能成为儒家传统的接续者,那个时代,却只有曾国藩一人而已。

(三)

老师留学回来之后,德式做学问的方法已经熟稔于心。

老师也经常讲,他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确实最勤奋者中的一个。

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能起来写诗,写散文,搞创作,搞翻译,这些都是勤奋才能做到的。

聪明人理解、看懂每一个东西很快。但是变成新产品,新作品,却需要坐“冷板凳”的功夫,需要通过打磨,才能形成精品。

写于2022-07-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