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行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020-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罗小斯

易经系辞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这一段话被后世学者拿去给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命名。就叫形而上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接地气最恰当的翻译…而是提出这句话的居然是孔子。

这个世界上无形无相,但确实存在着的,好像掌控着世界的称之为道。比如时间。无形无限,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每个人每个生物都逃不出时间的掌控。相反。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称之为器。器具的器。

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存在或者说是研究第一因的著作。

这世界上只有存在于非存在。存在一定有一个原因。一个原因又牵扯出其它原因。这样无穷的追本溯源下去,追到那个万事万物生存的第一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的因,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

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定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成为了事物存在的方向。手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使用。手机存在的形式是类似于长方体的形式存在。假如手机的存在没有一种形式的话。那它就不能称为手机。就会变成其它的东西。人存在的形式。就是区别于其他动物能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桌子有桌子的形式,椅子有椅子的形式。

有了目的和形式之后。还得有质料,质料就是组成事物的材料。桌子的合成是钉子和木头。

动力因就是事物由非存在到存在这个过程转变中的运动原因。正如一张桌子不会平白无故存在。一定是某人想要一张桌子,然后某人就去建造一张桌子。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就是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的这个过程。也是运动的过程。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人就成为了桌子的动力因。

存在当中有潜在。存在可以包含潜在,潜在不能在存在之前存在。一个存在的小男孩。 他身上潜在着男人的因素。因为他会长大会成为男人。一颗种子,潜在着一颗树的因素。因为这个种子会发芽,会长成大树。这就是存在当中包含潜在。潜在之所以不能在存在之前存在是因为,不可能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男人。也不可能由一棵树直接生成另一棵树,而不经过种子的这个过程。

存在当中的潜在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是通过丧失来变化。

诚然,要理解这句话比较困难。

在此我只能举个例子。

一个人,在他身上同时潜在着健康与疾病,或者说是非健康。当一个人健康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的健康是他疾病的丧失。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我们则说他丧失了健康。

一男一女谈恋爱。在他们非爱到爱的这个过程当中。潜在着恨的因素。当他们建立关系开始恋爱的时候。我们说这个过程是恨的丧失,而变成了爱,当他们当中有一个劈腿,这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我们则说这是爱的丧失。因爱生恨。

由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得知,当事物开始生成的时候。它身上就潜在着毁灭的因素。因为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永恒的存在。当一个事物毁灭的时候。毁灭当中也包含了生成的因素。事物不可能真正毁灭。只是它的形式转换了一下,一个人死了,我们不能说他永久的消失了。只是他作为人的形式变换了,他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一无所有。

有意思的是,事物的存在是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假如我们感知不到事物的存在。那么这些事物相对我们来说它还存在吗?假如所有人瞬间毁灭。时间间隔1亿年后。没留下任何痕迹。整个宇宙当中没有能够感知到我们存在过的生物,或者说是事物。那么那个时候我们是存在还是非存在?

本书第1卷讨论了经验与技艺的区别。有经验者比有技艺者更有智慧。也可以说有经验者比懂理论者更有智慧,技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套理论,理发有理发的理论,写程序有写程序的理论,这些都是技艺,经验相对于个体技艺则相对于整体。之所以说,有经验者比有技艺者更有智慧。是因为技艺可以传授。经验则不能。比方说你想学游泳,你可以通过阅读如何教人游泳的书籍来获取理论,但是理论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个体。它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或许你天生就只适合蛙泳。而你看的书教你的是狗刨[呲牙],那么此时理论对你来讲不管用。你只能通过自己摸索获取经验。而你自己获取的经验反过来又成为你自己的理论。

正是由于每一个个体不断的探索自然。不断的获取经验。不断的把经验变成理论。又通过修正把个体的理论变成整体的理论。再通过修正,把整体的理论融合成系统的理论。人类的文明才发展到现在。

比方说一部车。首先先由古人探索出了球滚动起来省力这个理论。然后造出了轮子。有了马车。再然后又有了蒸汽机的理论。形成了引擎的雏形。然后再把轮子的理论与引擎的理论还有其它各个部分的理论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才有了一部车。

形而上学,这4个字唯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