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敢于生活在不确定中
我的朋友,世界变化太快,明天规划转眼戛然而止,可是焦虑不应该成为生活的主流,坦然面对变化是勇气和智慧的证明。

都知道一切流变,可是人都喜欢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身边的人。如果你安排好周末去迪士尼,结果发现票已告罄,老板要求加班,或者同行人出现症状,该如何呢?叹气加惋惜,郁闷加抱怨?不可取。谁知道大疫会超过三年,生活方式居然可以如此改变?知识积累缺少所有环节,预备种种可能性,都会遭遇变故。
你要有自己的姿态,每个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风,不同的人却样子不同,这就是庄子的吹万不同。
科学家想找到确定性,他们采用的多条路径证明,刻意致力于研究成果三角化,使用不同优缺点和侧重点的研究方法,如果结论一致,则这些方法刻意共同作用,令人们更加坚信最终结论是坚固可靠的。

按照《暗知识》的作者迈克尔·布拉斯兰德的说法,追求稳定性的努力可能会使科学发展的步伐减慢,成效降低,从某些方面来看成本更高。不过这也许能够节省不少白费的力气。但是,它所搭建起的,更可能是知识的砖瓦楼房,而非稻草大厦。
在大厦构建之前,或者过程之中,人们并非总是那么清晰。
丹尼尔·布尔斯廷认为,当我们没有看到效果,没有找到模式,也没有发现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无路可走的时候,感受通常的状态是茫然和焦虑。
他写道,问题在于“人们不喜欢没有被精心装点的想象”。原因在于我们无法忍受空空如也的思想。人会因为无法理解,无法掌控,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迫切掌握真理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可以感受的到,他们随时能够给与社会大问题一个恰当的答案,完全没有确信的论据。
作为一个理性思考者,应该避免这种冲动。消极能力与另一种能力不谋而合,即能够抑制住“急于下结论的急躁情绪”的能力。古斯塔夫·福楼拜说:“想要迫切下结论的急躁情绪是降临在人类身上的最致命、最徒劳的疯狂之一。”
需要认真的分析总结,思考前因后果,要用多种路径,用多样的思考方式找寻答案。
诗人约翰·济慈所写的“消极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身处含糊不定和神秘疑问之中”其意思是消极能力能够压抑欲望。济慈认为,消极能力是一种艺术美德。其实,它也是一种美德。这种能力使人面对知识隐晦线索,抵御住想要迫切掌握真理的诱惑。

美国数据可视化的权威人物一一爱德华·塔夫特表示,在研究背景下,这种急于下结论的急躁情绪会导致“对因果关系的不成熟的、过于简单的、错误的推论。都想学富五车,但对知识的渴望可能会带来错误的知识,并最终造成伤害,对此应多一份敬畏之心。培养消极能力,平复急躁情绪,不急于下结论,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按照迈克尔·布拉斯兰德的说法,至少,这样做可以表达我们对这个错综复杂、绚烂多彩的世界的尊重。
斯多葛幸福三角理论,幸福是核心,追求到幸福,需要遵循德性生活,专注于受控之事以及承担责任。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应关注的是那些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用超然的态度去应对那些不确定性。
塞涅卡说,“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