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直到人类成熟起来,才有了思维,这是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反观人类自己,这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心理的发展也不过是感觉、知觉、思维萌芽到思维这四个过程。
我从出生到有记忆以来,最初的感觉是什么已经没有了记忆,大约就是冷了哭,饿了哭,不高兴还是哭,亦或是原来这个世界有亮光,也有黑暗,人有疲惫不堪,也有神采奕奕。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亦或是说对生命的认识则来自于一株青翠的野草,我至今仍记得那一刻的感动。
那是哪一年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我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扫开厚厚的雪层后,我看到了一株青翠的野草,我当时有点难以相信,明明入秋以后,树叶开始枯萎,花草开始凋零,在大雪纷飞之前,世界已经是一片萧瑟之意,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富有生命力的绿色存在,那一刻是震撼的,是感动的,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注意树上的叶子是怎么发芽长大的,那些花草是怎么绽放它们的美丽,同时,它们又是如何枯萎凋零,再回归大地。那便是我对生命最初的记忆,震撼且敬畏!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也一天天长大,看着身边的同学或是努力备战高考,或是放弃,我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那种每天不是学习就是学习的生活环境让我感到压抑,父母不厌其烦的唠叨,亲朋好友的询问让我总是想不顾一切的尖叫出声,我开始不明白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我开始对人生产生了怀疑,我开始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质疑。
而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总是屡屡失败,做这个这个不行,干那个那个失败,都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可我几乎每次都是在相同的地方摔跤,我开始意识到是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无论我想做什么事,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好的计划,简直堪称完美,可事实上,没有什么事是可以按计划来的,所以,在挫折出现后,我就开始退缩,最后放弃这个计划,虽然在口头上谴责自己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内心也充满了悔恨和内疚,并且发誓下一次一定要做好,可是,每当到了下一次,又是重蹈覆辙。
都说态度决定一个人做事的成功与否,而我,大脑是明白我要做什么的,可到了最后,我的内心却是决定了放弃,无论我怎么挣扎都没有用,我感觉自己同时被两个人撕扯着,一边痛苦于自己的堕落,一边又享受堕落后的安逸,这样的日子真是每一天都是煎熬。
习惯了,就自然了。这真是一句可怕的咒语。但我慢慢的开始习惯了这种糟糕的模式。
那时候的我始终认为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我也不知道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不再努力,开始随波逐流,开始懒惰,对任何事,对任何人不再有兴趣,开始觉得人活着就是老和尚撞钟——过一天算一天。
现在想来,放弃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就这样没有计划的过着每一天,时间从指缝中溜到上班后第二年,也是在这一年,我开始接触到心理学。
最开始,我就像其他人一样,觉得心理学简直就是魔法,总觉得自己要是学会了,随随便便就可以把人给看穿,弹指一挥间就可以将这个人的过往经历都了解的通透无比,我可以帮助每一个人,甚至是拯救每一个人,我沉醉在这种幻想中不可自拔,直到我开始真正的去学习心理学,我才发现,原来它一点都不神秘,也没有魔法,甚至是枯燥无味的。我从幻想中跌落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又一次逃避了。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心理学是诱人的,即使它是那么的不神秘。我虽然不再幻想,但是我却无法拒绝它的魅力,我就像是个站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古堡前的小孩,虽然这古堡的外围并不华丽,好奇心却依旧促使着我去打开古堡的大门,我相信这大门里藏着宝藏。
最初的宝藏就是经朋友介绍而接触到的萨提亚。我还记得萨提亚的老师们排演的一场话剧,当我看到女主角和那个内在的“她”相拥而泣时,我也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好像是在那一瞬间,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不快乐,我这没有追求的生活就是因为我把“自己”弄丢了,而我为什么又对心理学这么念念不忘,也许是潜意识在告诉我,我必须把“自己”找回来,而找回来的途径就是去系统的、认真的学习心理学。
教我们学心理的老师说,学心理学的人无非两种:一种要帮助自己的,一种要去帮助别人的,而不管你是哪一种,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认识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有思维,我觉得自己在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后,终于渡过了思维萌芽阶段,开始有了思维。
我开始回顾我的原生家庭。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强势的女性,事业有成,是家里的顶梁柱,当然,她孝顺,正直,也是一位好母亲,而我父亲,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十项全能的家庭煮夫,孝顺长辈,爱护幼小,温和善良,但是因为母亲的关系,注定了他的软弱和不求上进。
母亲在我和姐姐很小的时候,就以“爱”之名安排我们的人生,去什么学校读书,学些什么特长,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虽然让我们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在同时,也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对于我个人而言,她还剥夺了我的“独立”和“勇气”。在我后来开始剖析自己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一点,为什么在现实中每每遇到挫折都会选择逃避,想来就是因为从小被呵护在母亲创造的“襁褓”里,所以,总是害怕一个人去面对困难,不敢承认自己害怕困难,最后选择逃避困难,正是这种逃避,使我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最重要的是,在我有觉察之前,我甚至是觉得理所当然,这种理所当然让我错过了很多机遇,也让我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当我觉察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是要解决问题了。在我现在来说,那段日子过得真的很辛苦。
我最开始给自己做了一张每日学习表,才坚持了三天,整个人就开始变得焦躁,一看到书就开始坐立不安,总是想去做些别的事来敷衍自己,有时成功的克制住了自己的躁动,有时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逃避状态。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又开始练习冥想和瑜伽,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段过程依旧像是一场战争,我就在艰难的“获胜”和愉快的“失败”中,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中不断徘徊,而在这种“争斗”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越来越能原谅自己了,这种原谅不是一种妥协,也不是一种“你高兴就好”,而是一种理解,一种包容,这种原谅就好像是一份礼物,让我如获珍宝。胜利的日子逐渐变多,我也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不足,继而去坦然的面对那些必须经历的困难。
在把自己升级成“郭儿2.0版”的过程中,我同时又意识到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所要具备的一点,那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你的求助者。心理问题不像是身体疾病,有药可以对症治疗,它就像是一颗握在人手心里的多余的宝石,它不能吃不能用,久而久之反而成了负担,你要求助者突然就丢掉,似乎不太现实,不是他自愿,这颗多余的宝石就永远都不会丢掉,即使在你的面前丢掉,出了咨询室的大门,他马上就会捡起来。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听他说,他的宝石是多么沉重,是多么的让他不堪重负,然后,陪着他,和他聊聊为什么不愿扔掉宝石,扔掉和不扔掉宝石会给他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哪一种是最好的,最后,告诉他,我尊重你的每一个选择。我倾听你的烦恼,陪你走过难熬的日子,尊重你的每一个决定,就是我对你从一而终的“初衷”。
萨提亚女士说过:人因相似而吸引,人因相异而成长。
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就是因为我们有了思维,有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痛苦和欢乐;也是因为有了思维,我们才会去成长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同样是因为有了思维,我们才会去了解他人,感同他人,接纳他人;正是因为有了思维,我们才会去探索这个世界,触摸这个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秘,敬畏生命的奇迹,感动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最后,我只想感恩这个世界,让我生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