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4 草根逆袭朱元璋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一个夏天,陈友谅率领大军联合张士诚攻打朱元璋。论兵力,陈友谅总兵力至少30万,朱元璋满打满算不超过10万;论装备,陈友谅坐拥百余艘名牌巨舰,几百条小艇,更是朱元璋的小船比不了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朱元璋赶紧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量对策。多数将领都同意不战而逃。实力悬殊,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在座的只有刘伯温沉默不语。
刘伯温姓刘名基,是朱元璋比较信任的军师,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知道刘伯温都不同意见,便将他约入私室密谈。
只见刘伯温不紧不慢地说:“我倒认为这一仗可以打。”
这句话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他知道如果逃跑被陈友谅捉住必定人头落地,与其如此不如拼死一战。朱元璋忙说,“愿闻其详。”
刘伯温说:“陈友谅体恤士兵,也很懂兵法,但是这些年各种战斗消耗不小,随着实力慢慢扩大也变得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此次前来攻打我们,必定抱着必胜的信心,但是他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正可以利用他的轻敌,诱敌深入,一举打败他。不过……”
“不过什么?”朱元璋听了信心大增,连忙追问。
“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振作军心,调动起兵士们的士气,但凡说投降或者逃跑的,一律斩首,非此不能平定军心。”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说:“振作军心容易,把几个主张投降的斩首以振军威,可是陈友谅老奸巨猾,怎么诱敌深入而不让他戒备呢?”
刘伯温说:“听说军中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朋友,不如让他诈降,约陈友谅在江东桥会合,等他过来,打他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大喜,依计行事。果然陈友谅相信了康茂才的话,率大军来到江东桥,看见是座石桥并不是信里说的木桥轻易攻破。一行水军到了龙湾浅滩准备登陆,顿时喊声震天,才知道中了埋伏。可惜军舰已搁浅,浅滩上的淤泥更是陷进去就难以拔出。陈友谅坐着侍卫的一艘战船得以脱险,但军队损失严重。
龙湾一战,令朱元璋士气大涨,也让一向顺风顺水的陈友谅锐气大减。
为了挽回颜面,1363年,陈友谅动员了60万大军围攻南昌,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率几万人镇守,几万人对战60万,在朱文正的超常发挥下几个月都居然没有攻下。
这时朱元璋带领人马前来支援,陈友谅听说后将军队撤回,两军遭遇在鄱阳湖,在这里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8月20日,陈友谅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则是小船小舰,被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火炮、火蒺藜、火枪和弓弩等,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第二天,双方展开激战。朱元璋这边的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但陈友谅军队也不相让。第一天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8月22日,朱元璋亲自挂帅出战,但他的军舰体积小,与陈友谅的大型军舰不可同日而语,连攻不下,接连受挫。
这时天公作美,湖面上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见陈友谅的舰队都连成一片,便听从建议用火攻。
他精心挑选了七名士兵驾驶7艘装满火药的渔船,顺风给陈友谅的舰队放火。只见风急火高,一时间烈焰飞腾,湖面上映出一片红色。舰上哭喊声求救声不绝于耳,陈友谅被烧毁了数百艘军舰。
8月23日,陈友谅还以颜色。他瞅准朱元璋所在的旗舰用自己的先进设备展开猛攻。朱元璋在护卫下转移到别的军舰上,刚刚离开,他所在的那艘军舰便被击得粉碎。朱元璋吓出一身冷汗。
但是朱元璋这个放过羊、要过饭的小沙弥,这些年就是靠打硬仗恶仗一步步走过来的,越是逆境越能激发他的斗志。
朱元璋采用游击战术,派人驾驶小船穿插到陈军的战船中打了就跑,陈友谅的大型军舰还没有找到目标,小船已不知所踪。这样相持几天,陈友谅有点慌了。
相比朱元璋,陈友谅习惯了“顺风战”,几次交锋没有占到便宜让他恼羞成怒,他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将朱元璋军队的俘虏全部斩首。斩杀俘虏无异于帮了朱元璋一个忙,让朱元璋军队的士兵明白,除了奋勇杀敌,没有退路。
陈友谅的军中人心涣散,两员大将见势不妙,率领手下投降了朱元璋。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在一个多月后决定冒死突围。
怎奈朱元璋熟悉地形,用小舟、竹筏发射火炮围堵,让其无路可走,陈友谅中箭而死,剩下的五万余人均投降朱元璋。至此,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已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这个最强大的对手,也开始傲视群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