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热门话题历史

差一点,我们的方块文字就被拉丁字母替代,成为拼音文了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2人  时评小侯

■ 文 / 时评小侯


现在可能有不少人都为汉字里的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感到非常苦恼,学习时只能靠死记硬背,无章可循。

其实这都是汉字简化惹的祸。自民国以来,就一直有一些学者想将汉字拉丁化,让中国字变得简单易学,降低文盲人数,也能让中国文字和国际接轨。这一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当时仓促地弄出的完全是拉丁字母文字的《大众报》效果如下(没几个人能认得全):

很显然,要把一字一音,一字一意的表意汉字一下子变成只有读音无含义的拼音文不是那么简单。当时有人便想到了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慢慢将汉字改成由拉丁字母组成的只有读音的拼音文,便出现了简化字。

1950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当时简化出来的汉字,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称为“一简字”(第一次简化的汉字)。为求尽可能地简化汉字,该方案认为应该减少汉字数量,尽量用一个字代替好几个字。于是,汉字里就出现了大量让人头疼的多音字和多义字。

例如理发的 “髮” 和发财的 “發 ”,在繁体字里是分开的两个字。简体字里面才合并成了一个 “发” 字,成为了多义字。

除了像 “发” 这样的多义字之外,还有大量多音字。有的多音字多达5个读音,每个读音的含义完全不同。例如 “差” 字,分别读作chā、chà、chāi、chài、cī 。

用一个字代替好几个字的方案显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简化效果,反而让汉字变得更加复杂了,让人难以记忆。

然而,简化字仅仅是用来过渡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汉字完全改成由拉丁字母组成的只有读音,无含义的拼音文,所以在第一次简化汉字之后,又有了第二次简化汉字的方案。

1960年,文改委向全国征集意见,要求将一简字再次“瘦身”。1966年中断制订,1972年恢复制订,1975年报请国务院审阅,1977年正式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1977年12月,《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

当时的电影《铁道游击队》封面上的片名便是用的二简字:

部分二简字与我们现在用的一简字对照表:

二简字方案出台以后,很多人表示无法接受,感觉二简字简直就是缺胳膊少腿的,让人看着感觉很别扭,有很多字简化得不合理,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因此,二简字在实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宣布废止了。

1978年4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1978年7月,《人民日报》停止试用二简字。1978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志停止试用二简字。国务院于1986年宣布彻底废除二简字。

二简字虽然被宣布废除,但废而不止,它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例如有人因为爱偷懒,总爱把“用餐”写成“用歺”,有些朋友见到,可能还会认为这是错别字。

还有更容易让人误解的是,有人会把“建设”写成“迠设”,这就更容易让人误解了。因为二简字里的“迠”(读音:jiàn),在我们今天所用的一简字里读“chè”,是行走的意思。有人会认为这是错写成了“chè 设”,不知何意。

此现象足以证明,简化汉字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支持的。但完全将汉字改为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拼音文,似乎并不是理智的做法,相关例子可见韩国公民身份证。

韩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我们中国的方块汉字很相似,但实际性质上相差极远。因为韩文便是只有读音无含义的拼音文。由于同音字太多,用韩文写韩国人姓名的时候无法区分很多读音相同的人名,韩国的公民身份证上面就出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那便是在韩文姓名后面又标注了一个用中国字写成的姓名,用于区分这些读音相同的人名。

可见我们独特的一字一音,一字一意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可以替代的。

但如果仅仅是简化汉字笔画,目标不是要将汉字改为拉丁字母文字的话,有不少人都表示是赞同的。

有不少网友表示,简化得合理的那些简化字,他们是持支持态度的。另外还有网友认为应该恢复一部分繁体字,用于拆分那些多音字,增加辨别度,便于记忆、学习。

由于简化汉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学习门槛,减少文盲人数。但后来由于我国文盲人数越来越少,似乎也没必要继续简化汉字了。再加上汉字简化后,需要修改大量的字典、词典之类的书籍,以及计算机字库等,会造成很多困难。汉字简化计划也遭到了大量文人的反对。因此,简化汉字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于简化汉字,或将汉字拉丁化的问题,各位看官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里告诉我哦!

(图源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