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做陶笛
时间:198/365
我们还在把玩着各式各样的陶笛,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每样都拿起来对在嘴边,试图吹出个腔调来,虽向赵馆长学了点技巧,能吹出音来了,可终究不知音,无法吹出一句乐音。我好奇地询问,这东西是怎么做成中空的?赵馆长没回答。
他转身拿来三个护巾递给我们。我心念一动,这是要让我们亲手体验一把做陶坯的过程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接过护巾挂在头上,在身后系好带子。我知道这是防备在制陶坯过程中弄脏衣服而用的。
带好护巾,我们随赵馆长来到后室的长条桌前。桌面很不干净,上面隐隐有红泥色。桌子上面放着两个中等个的亮黄色塑料盒子,几个小喷壶。
赵馆长先在桌子上用小喷壶喷了些水,然后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里面是半盒子红泥。赵馆长用手按了一下,说有些干了。他用一个小刮板从边沿削下来一些红泥放在桌上,看起来有些费劲,红泥的粘性很大。
挖出边沿的红泥后,赵馆长把盒子倒扣在桌子上,使劲拍打盒子,把盒子里的红泥全倒在了桌子上。他又拿来了一个工具,两头是个小巧的木头把,中间是细铁丝。他抓住两头的把儿,用细铁丝往红泥上一使劲,很轻巧的就把红泥切下一块来。看来专业的事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活也得用专业的工具。
赵馆长一共切了四块红泥,我们三个一人一块,他一块。然后他用塑料袋把剩下的红泥包装起来,放进盒子,并在上面喷洒了一些水盖住。这是防止一假期红泥会干掉。还真是细心得很。
赵馆长开始教我们制坯。他边做边讲解,我们有样学样。
桌面上又喷了一遍水,然后反复把红泥掼在上面,这摔打的过程可以增加红泥的黏性与细腻程度。摔打了两三次,用手搓成长条,再用刮板从中间停分成两半。拿起一块继续在桌子上摔打,这时要注意摔打的形状要尽可能圆。摔打两三次后,就可以拿起来放在手心去团,边团边用两个手心去压扁,做成个圆饼。
这时就需要把一只手的五指微微合拢,让饼泥形成碗状,再用另一只手慢慢旋转把圆饼捏薄,薄厚一致,尤其要注意边沿不能有皴口,边沿也不能太薄。这个就有些考验技术了。熟能生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赵馆长精巧的双手不断旋转圆饼,很快一个光滑的碗状陶坯就成型,倒扣在了桌上,开始制作另一个。他一边做一边指点,边沿不能皴,如何消除皴口。
我感觉手指僵硬的不听使唤,手也变得粗糙了一般,怎么也弄不光滑。赵馆长嫌弃地说:“一个女人家,干个活多少不细秀。”看他手指灵活,泥坯在他手中也非常细腻,着实让人惭愧,但也有不熟悉的缘故。
慢慢的,在赵馆长第二个碗坯制成时,我的第一个也算成功了,赵馆长又帮我稍微整理了一下。
赵馆长手下不停,开始将两个了“碗”合拢,口中给我们介绍陶瓷制作有四个步骤:准备原料、造型、装饰、烧制。
他们制陶专门用的陶土还得造泥、沉淀,得一个晚上才可用。我们现在用的泥是我们家乡苏武山上的红泥,质地细腻,黏性强,制作有些陶瓷比那专门的陶土还好用,比如这陶笛。
用红泥做原料是赵馆长的新发现。果然爱一行就会用心去不断拓展它的边界。赵馆长发现了新原料,以后肯定会不断有新创新的。
两个“碗”合在一起,边沿要认真捏严,里面有空气就会鼓起来。这时我已经明白那中空的陶笛怎么制成了。
边沿捏住后,再把那个边朝一个方向轻轻按揉,让它变得光滑。红泥黏性大,任你自由捏揉,想要啥样就可以随心所欲成啥样。这时可以借助小刮板把高低不平之处挂平,有坑的地方还可以稍补点红泥。
赵馆长的陶坯已经非常光滑了,我低头看着自己的作品还很粗糙,请教怎么可以变得光滑,他给我的两手手心喷上水,然后两手合拢把陶坯在手中颠来颠去,馆长说这是挂浆,等水份干时,果然光滑了。我的陶坯也制成了,我很是自得,成就感油然而生。
制陶坯看来是件非常好玩的事,它考验的是你的耐心、细心、想像力、创造力……只要你脑海中有形象,万物就皆可锤炼。
等何的陶坯制成时,赵馆长的陶坯已经干的差不多了,就差最后一步,打孔。笛子必须有孔才可吹。打这孔可不是随便打的,必须懂音律。那上面七个孔,大小不一,位置各异,代表七个音阶,不过这难不倒多才多艺的赵馆长,他也懂音律。
他先给他的陶坯打孔,边试音边打,不断去校准音高。看得让人佩服不已。
在给我的陶坯打孔时,因为有点湿,音准一时不好定,时间也有点迟。就让他放着明天再校准。
赵馆长又耐心给我指点七个音要如何吹,手指要按哪个眼,发哪个音。真正的全套服务,什么都懂。遗憾的是我不识谱,七个音名都没记准。等陶笛制作成功后,就认真去学一学如何吹陶笛。
这次陶艺馆之旅,让我重新认识了赵馆长的才情,也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陶艺世界,真的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