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我们真的无法不生气吗

2016-07-21  本文已影响86人  觉醒的流川

今天来谈一谈愤怒。这种情绪状态大名鼎鼎啊,在佛家讲是三毒之一的“嗔”,同时基督教文化七宗罪之一,“wrath”。不去深究这个概念的内涵细节的话,从第一反应来讲,我们都知道,生气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不能更常见的情绪自然反应。这种反应如此与生俱来,如此扎根于潜意识深处,以至于我们无法摆脱它,也没有深入思索过到底我们为什么会生气,或者如何避免之。从而,我们不厌其烦地深受其苦。

生气的危害恶名昭彰。生气之后导致的极其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我们会做出很多让我们后悔莫及的事情,曾记否2006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当时红牌被罚,让大家唏嘘不已。同时,生气对于身体的伤害也算是众人皆知,直接伤肝,间接刺激五脏六腑。典型症状包括目赤头痛,胸闷无力,吃不下饭,等等。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是:生气是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在我看来,不管诱因是不是别人的错,生气是一种自我惩罚倒是再确切不过了。

我们听过了很多关于生气的危害,但还是继续生气。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话让我这种不甘之人不由自主去研究为什么我们会生气,然后想办法避免之。

“人的一切痛楚都来源于对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对错不敢保证,但无能的确是愤怒的一个原因。当我们回想每次发怒的机缘,我们会发现,当时肯定是什么事情不满足我们既有的要求了,而且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我们不能承受期待被打碎的心理落差,因此用愤怒这种形式来寻求一种慰藉,幻想着得到补偿。可见,生气并非只由无能导致,它本身就是千百年人类进化形成的一种本能自我调节。

但是,生气的确还是反映了我们的无能。第一,我们没有能力防止现在的状况发生,第二我们没能力让现在的状况改变,第三,我们没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了自我伤害。

面对前两种无能,其实我们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放开他们,让沉默成本归于沉默好了。但很可惜,“因不愿意失去而产生负面情绪”又是人的本能。

在这儿,就不得不问一句,我们就这样心甘情愿让我们的本能把我们的生活糟蹋了么。

理直气壮回答“不能”的我们自然要想一些办法,来避免生气,给人生多一些清明和顺遂。

首先,很多生气的情形,只是因为我们过于投入当时的事件了,其实把观念转移之后,或者过了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这事儿根本不值得计较,计较了也没用,只是委屈了自己。学过冥想的朋友都知道,让自己产生的杂念自生自灭就好了,不要因为想要去强压反而产生了杂念。同样道理,怒火也能自生自灭。只要我们转移了情景,怒气没了根,自然也就消散了。然后,从人生的宏观来看,这么短暂的一生,我们难道不是一点都不希望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生气以及其它任何负面情绪上吗?既然如此,我们就会有意识地防止愤怒挤占本应属于美好事物的时间。再加上我们如果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情绪,有能力用理智继续我积极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再生气。如果再跳脱一点,当我们想到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从一个大维度来反观的话,当时我们生气的事儿就是P大点小事,可能生命中的最大最大的事儿都不值得生气了。所以,下次当感受到自己肾上腺激素飙升的时候,这三个因素就能帮我们冷静下来了。

可能的确很多事儿很多人会让我们生气,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容释放消解这种冲动,并且继续把精力放在对自己对世界有贡献的事儿上,这就是让人敬佩的超越本能的伟大。

当然,还有一种迂回的戒嗔的渠道。毕竟怒是本性,不由自主,能做到什么事情都不生气的人可以算是稀有之至。戒怒的方法无非是尽可能在平时心态稳定的时候减少致怒因素的出现。既然生气是因为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后的剧烈情绪反应。那么除了控制情绪之外,我们就还可以试图通过努力来减少无法接受之事。但是,如果之前上文说的自我控制是根治怒气之道,那么这种方法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因为很多我们无法接受之事的发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减少不可控结果的产生。

当然,最不济。如果真的怒气冲天,自己实在消化不了,那就还是得宣泄出来,不过,可以试着使用缓和一些的方式。比如停下当时的交谈,离开相应的环境,然后找个地方怒吼,捏方便面,摔枕头,然后把这件事跟好朋友吐槽一下。如果当时忍不住说话的话,也尽量不要破口德,可以明确说出:“不好意思,您这样伤害到我了,我很生气,但我不想吵架,咱们可以先别说话了。”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短暂摆平情绪波动后,事情还没有结束,一定要在后来把自己的心情摆平,不要因为这件事情破坏了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在心中形成芥蒂,否则只是伤害自己。在这里我推荐的第一种方法更高尚一些,那就是为对方正当化,把你当成他,再想想对方的优点和对自己的好,那么基本上这件事也就可以平息了。如果实在认为对方不可原谅,那就坚持自己正确好了,然后出于爱护自己的目的,放下这段晦气,继续内心的自在即可。

归根结底,我们生气是为了我们自己,但结果无意识地把自己给伤害了。不生气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反而却做不到。这样一想,聪明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改变这种愚蠢的无知吗?

这一次,你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你已经摆脱“嗔”之苦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