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为什么突然想写一本书
人到中年,为什么突然想写一本书?既有“小心思” ,也有“大情怀”。
今年疫情期间,看了一部关于善恶因果,风水玄学的书,受里面的观点影响,觉得应该好好营造家庭的“气”,形成良好的家风,这是我的小心思。
我出生偏僻的农村,不临皇城,不沾贵气;世代务农,无缘商贾,不沾财气;家无藏书,池不蓄墨,不沾文气。到了我,读了大学,当了语文老师,同样与贵气、财气不沾边,与文气倒有点沾亲带故。于是,就想写一本书来营造家里的“文气”。
古语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有自知之明,不敢期盼“诗书继世”,但是“诗书继家”还是可以努力的。当把故乡之恋,亲人之情,童年之趣,真善之美述诸笔端,融入一书时,这本书还是可以作为自家的“传家宝”的。自己读着是怀念,家人读着是念想。同时,我还要建议儿子以后在工作之余抽空写写自己的回忆录,争取每一代人都有一本书在家中流传。这就涉及到孩子们的母语教育,必然会自小重视文化经典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同时拓宽视野,涵养性情,更加热爱本民族文化。我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期间,就背诵五万多字的经典古文,已经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养成乐观坚强的性格,以后完成写回忆录的任务不会太难。期盼着,当五代十代过后,孩子们面对着自家的书柜,细数着祖辈父辈写的书,是一种怎样的自豪,怎样的幸福和怎样的激励啊?这样,家庭、家族的“文气”也形成了,甚至汇成“文脉”,形成所谓的“书香门第”。
当然,书也许出版不了,没关系,我看到同事为孩子成长经历编的一本书,由美篇制作,一本200元,非常精美。这样的书也足于传家。
说完小心思,再说大情怀 ,那就是扭转乡亲们不重视孩子学习的风气。
我是一个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人。小时候就梦想有一天如果发财了,我要为村里修路,为村里建文娱活动场所,甚至为村里建学校……当人到中年,梦想成空想的时候,身处异地,遥望故乡,也不时吟诵歌咏,因此作诗几十首。现在,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每逢过年回家,见到除外谋生的年轻人们锦衣华服、满载而归,我真替他们高兴。这些年轻人文凭不高,但不等不靠,一辍学就纷纷外出,谋求生路,辛勤工作,或为家分忧,或承担养家的重任。在修路、搭桥、建队址等公益事业上,他们都慷慨大方,纷纷解囊。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有深深的忧虑。他们外出能挣到钱,就表明读不读书无所谓,“读书无用论”没有说出来,却深入人心。一个四五百个人口的村里,已经近十年没有出现比较像样的大学生了。
其实也难怪村民们不重视孩子的读书。毕竟以前上过大学的人,既没有赚很多钱,也不当官,不能为村民们树立起很好的榜样。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陈鸿瑜先生,低调创业,身家过亿,为国家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向政府缴纳了多少税收,这些大的贡献村民们并不知道。可惜了这么一个好榜样!他们不知道科技发展有多迅猛,他们不知道也许有一天连打工也是奢望的事。
可以说,村民们在物质渐渐富足的同时,在孩子教育上是漠视的。所以,每次回家我都会看到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游戏,或围在电脑前,或趴在手机上。不少家长放任不管,认为读书靠天分,读不了书就去打工。孩子们乐得轻松,放飞自我。
如何改变村民们的想法?就一个字,难!
于是我就想,能否写一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书,发给适龄的儿童读,在村民的心中树立一个榜样,引起他们的震撼。因为在普通人眼里,能写书的都是了不得的人,必然能引起他们不时的议论,可能也会借此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带着新奇的心情阅读我赠送的书时,说不定也会产生与热爱学习有关的念头。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波纹必定向四方扩散;就像在荒漠中种下一颗种子,也许能造出一片绿洲。
我还想把自己的书捐给家乡的小学,捐给临近的农村小学,奖给那些学习优秀,表现良好的同学,激励他们越来越优秀的同时加强他们的乡土情怀。
如果有条件,再建一个乡村图书馆。这样,也能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起了个头,尽一份绵薄之力。
虽然没有调查,但我敢肯定地说,全国一定有许多山区,许多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片空白的,许多村民对孩子的学习是听之任之的。同时,也有许多像我一样,水平有限,胸中有爱的老师,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家乡,关注农村,为孩子们的学习,为农村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现在,我的书——《我的童年,山水田园》完成50000字左右,暂定四个章节:山水之趣,田园之乐,亲人之情,古树之殇。因才气不足,剩下的部分还得慢慢完成。
在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表明心声,是告诫自己不忘初心,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