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倾听

2021-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洛阳的7天学习,跟着肖培东老师学到了很多很多,恐怕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消化透彻,这会儿脑海里蹦出的最核心的关键词有两个:不着急、学会倾听。

字少情长,内涵丰富。

正是因为这次学习才知道自己的积淀有多弱,功底有多么不扎实,未来还要更多更多的学习………难免就会着急,着急之前装睡的时间太久,错过了太多学习的最佳时机。转念想想老师的“不着急”三个字,急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不怕慢,就怕站,不着急,只要往前走。

心情平静后,“倾听”就是我假期开始努力修炼的。

培东老师是课堂上深谙倾听之道的,他做到了最大限度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不管这个孩子在上课之前的出发点在哪里,他都弯下腰,面带微笑,静静的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理解,再循循善诱,挖掘出孩子的潜力,引向课堂上更高的落脚点,让学习真真正正在课堂上发生。等到一节课又一节课结束时,一个又一个的孩子都能从各自的出发点达到更高的彼岸。

反观我自己,课堂上难免会着急:孩子为什么答不出我预设好的答案?为什么孩子说的都是那么low的理解呢?

原来不是孩子错了,是做老师的我对学生的学情预判不精准,自己的积淀不够深,做不到紧贴学生,不能带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渡到彼岸。

惭愧,惭愧!

想起中午跟女儿的一番对话。庆幸自己的“不着急”,庆幸静下心来倾听,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动辄就把“我认为………”、“你应该……”的陈旧对话模式拿出来,生生的破坏了一场原本该很温馨的愉悦心情结尾的母女对话。

一个很常见的对话——打开她的衣橱,一股芬芳裹着淡淡幽香扑鼻而来,忍不住夸她对香味有研究、有品位,比没啥生活品味、缺乏精致优雅的妈妈要强多了,顺带夸她上午鞋柜前的拖鞋整理得很好……

不曾想这一夸不打紧,小家伙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兴致勃勃的跟我聊起她对熏香的独特解读,聊着聊着就聊到她的学习,由她主动挑起话头,我的教育观点理念,在她那里自然就能润物无声了。

于是就想起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中的理论——寻求协同思维的4个模式——

1.我看到自己。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缺少独立判断能力,动辄被某一些小事情、小情绪点爆了,自然就很难看到自己

2.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

不能把学生、孩子(另一半包括其他亲人)把对方标签化——你就是一个………样的人。看成自己的所有物——你必须按照我的什么什么来做。接下来的沟通交流,自然就是顺畅的有效的。

3.我找到你。面对冲突,不是回避或自卫,学会同理心倾听,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4.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

尤其是第3条和第4条才是第三选择的精华所在。

其实,史蒂芬·克维不止是在说协同思维,更是在谈倾听的实质。

协同也好,倾听也罢,包括沟通,背后的精神内核有一致的地方——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的那个片刻,谁被卡住?谁遇到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要为此负责任?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老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忍不住滔滔不绝,爸妈一面对自家孩子的错误就按捺不住指责的洪水……原来我们都越界了,都没有学会倾听。

我们很少审视自己的信念,活在自认为“对”的世界里。我们秉持的这些信念或价值观到底从何而来,是父母告诉我们的,是社会告诉我们的,还是由我们自己经验而来?

经验主义害死人。

倾听,要学会倾听,一定要学会倾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