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勒大师的“微言大义”(2)
许多商家过多关注它们所提供的产品,而忽略了这些产品所带来的利益和体验。这些商家可能患了“营销短视症”。它们如此注重自己的产品,以至于只强调现有的欲望而忽略了潜在的顾客需要。它们忘记了产品只是解决消费者问题的一个工具。生产1/4英寸钻头的制造商可能认为顾客需要一个钻头,但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一个1/4英寸的孔。当出现一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或者价格更便宜的新产品时,这些商家就会陷入困境。顾客的需要不变,但是他们会想要新的产品。
现在,已经很少有公司会说自己不重视客户需要了。但很多公司所重视的,并不是是真正的客户需要,而只是他们自己以为的“客户需要”而已。
很久很久以前……在手机还没有这么普遍的年代,有间公司曾推出一个与固定电话搭配使用的产品,我们姑且叫它“来电灯光提示器”。这个“来电灯光提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它连接到固话座机上之后,当有电话打进来时,这个“来电灯光提示器”上的小灯就会亮起来,提示有电话,且同时屏蔽掉电话铃声,
这间公司认为,这个产品所满足的客户需要是:在夜晚,或者是在开放式办公室里为避免电话铃声大造。看上去很合理,是吗?但是,这间公司没有考虑到:
- 电话铃声本来的作用就是当人们在做其他事务时,能够得到来电提醒。如果只是用闪光来提示,那人们等电话时,就要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话机了;
- 固然在夜间,电话铃声可能是个问题,但有多少人多少场景下,需要在夜间必须电话静音呢?
曾有一个阶段,手机交通卡是个热门产品,许多企业及各地运营商,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发。当时众多企业各出奇谋,有的是要用户改用NFC制式手机(当时许多手机没有NFC通信模块),有的是在手机电池仓里加装一个通信膜,虽然很薄,但仍然会造成电池仓盖无法密封。虽然舆论很是火了一阵,但销量其实都不好。
后来,我自己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把我的公交卡贴在手机背后了。当然,这个方法抢了通信企业和运营商的饭碗。而现在,两个马家巨头都用APP、小程序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案例中,厂家和运营商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手机和交通卡绑定在一起,当然会带来方便。但如果为了这个“方便”,却在使用手机时不方便,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呢?
科特勒先生为这种状况起了个名字:营销短视症。营销短视症通常都是因为,企业只考虑了与产品功能特征相关的“客户需要”,而不是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客户需要”,因而忽视了客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具体体验,这些体验可能包括:
- 会不会增加额外成本?
- 会不会增加麻烦?
- 那些产品所满足的客户需要,是小概率事件还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