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影评还能怎么写?
断断续续总有小伙伴问我:该怎么去写一篇影评。今天就借着《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我看来,写一篇影评,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分析、选题和写作。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前两部分,将电影分析透彻,再选一个好的角度,影评基本就成就8分了,后面的写作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文笔,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这一点呢,只要多读书、多写、多练,自然会有提高。
那么下面重点来说说“分析”和“选题”两部分。
分析
分析是写影评的基础工作,把影片研究得越透彻,越能够客观、真切地评价它,也更容易找到一些不易察觉的写作角度。
分析又可分为两部分:“叙事段落分析”和“视听语言分析”。我们分别来看:
1、叙事段落分析:
分析影片的叙事,是为了弄清三个基本问题:讲了什么,怎么讲的,背后的主题是什么。
下面这张图是我在看过《血战钢锯岭》后躲在咖啡馆里写下的,刚好可以拿给大家作为参考。
有了这样的分析,你基本就清楚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
A、讲了什么:本片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因为信仰而成为英雄的故事;
B、怎么讲的:本片分为前后三大段落,分别讲了信仰的建立、危机,以及信仰庇护下的战场奇迹;
C、背后的主题是什么:一个基本的宗教观念——有信仰者终得救赎。
至此,我们已理清了这部电影的叙事脉络及核心观念,整个框架清清楚楚,都在脑子里了。
2、视听语言分析:
在弄清了一部电影的叙事和主题后,我们要进一步去分析它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就像是握在导演手中的笔,你要认真去端详这支笔,看它是怎样为叙事和主题来服务的。
这部分可分析的角度非常多,包括:镜头、场面调度、剪辑、声效、配乐、表演、服化道……
不过每部电影的亮点不太相同,所以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还是以《血战钢锯岭》为例,我们来重点看看本片的“战争场面”。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本片在战争场面的呈现方式上,具有两大特点:不设全景、快速剪辑。
首先,本片拍战争场面基本是没有全景镜头的,大多是中近景镜头,景别很紧,空间很压抑,给人一种贴身肉搏的生猛感。
我们知道,全景镜头大多是“上帝视点”的,也就是把观者拉远去鸟瞰整个环境,此时的观者是置身事外的。
而中近景营造的则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把观众拉近到战场内部,随着镜头,看炸弹在身边爆裂,看战友在面前倒下。这是一种“我在现场”的观赏体验。
其次,本片的剪辑速度在战争场面里也是偏快的,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切得干净利落。
而每一个镜头,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死亡。观众根本来不及消化上一个生命的陨落,下一个消逝已然来临。那种残忍的速度感,令人窒息。
在这之中,有着大量的爆头画面,穿过头颅的子弹一律是冷冷的,轻蔑而随意,就像是难以捉摸的死神在乱点着生死谱。
我们总是会想象战争的残酷,而本片用“近”和“快”的高压方式,挑战了你的预期:战争,远比你想象的残酷得多。
而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揭露,同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
战争越残酷,手无寸铁的道斯“最终生还并救下数名战友”的事迹,就越显得离奇,从而进一步承认了信仰的力量。
仿佛把一个圣人,投入到地狱里,去拯救那些苦难之人。最终,圣人毫发无损,世人得到救赎。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分析工作基本结束,可以进入选题阶段了。
分析的目的在于把一部影片的多面性呈现出来,为选题提供更多样的角度。
此外,全面的分析,还能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恰当的素材。
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找一个角度切入你要评论的电影,从而呈现出一个自圆其说的切面。
选题,就是选角度。而一个角度选得好,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新颖,别人没写过;二是逻辑自洽,不牵强,能说圆。
至于选题的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我们来梳理一下:
1、剧透型:
这种是比较无聊的,基本是把我上面列出的“叙事段落分析”以文章形式写出来。
这种文章其实很不讨好,没看电影的人会厌恶你的剧透,而看过的人又会觉得多此一举,何必再写。在初期写影评时,可用此类型来练手,但长远是一定要抛弃的。
好的影评,即要就事论事,又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影评人和影片之间应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抽象地说,影评应该是包裹着电影的一个同心圆,两者内核是一致的,但影评要看到更多电影之内被藏起来的部分以及电影之外延伸出的东西。
2、观念型:
分析影片背后的观念,并围绕这个观念来做文章,比如《血战钢锯岭》的主题:“有信仰者终得救赎。”完全可以拿来写一篇文章。
可是写多了你就会发现,如果把影片表面剥离、只看主题的话,往往是特别苍白的。总结起来无非是那些正确的废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自由是人间至善、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体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所以这种影评很容易写成鸡汤文,有味道,没营养。若写得好,倒也无妨,写不好就是说教,会很乏味。
同样,本类型也适合初期拿来练手,比纯剧透型好一点,但长远的价值也很低。
3、技法型:
这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至少你要了解视听语言的语法以及剧作的基本逻辑。作为入门的话,推荐给大家两本书。关于视听语言的,可看《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关于剧作逻辑的,可看《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影评,分析了《大鱼海棠》的叙事逻辑存在硬伤,在两个不同的内核间摇摆,顾此失彼;比如我之前分析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120帧的视觉优势,或是《花样年华》如何用镜头来呈现暧昧的主题,等等……都是从技法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讲故事的方法,以及视听语言是如何为故事服务的,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之前的文章来看。
写技法型影评,我觉得是一种必要的训练,它会让你的感官更为敏锐,可以更全方位地去欣赏一部电影。
4、联想型:
所谓联想,指的是“从电影本身出发,看到电影之外的事情。”
说回《血战钢锯岭》,我在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期待一个情节:战友正在与日本兵缠斗,生命垂危,这时,一个特写镜头交代,道斯的脚边正放着一把枪。之后镜头移到他纠结的脸上,他是否会捡起枪,射杀敌人,救战友于危难?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它提出了一个“信仰的困境”,即危难时刻,你会不会为挽救一条生命而暂时放弃信仰?
其险恶之处在于:怎么选似乎都是错的,而你又不得不为此做出选择。
再引申一步,是不是还可以探讨,为挽救一条生命而拿起枪,是不是被上帝允许的的行为?十诫中杀诫的界线到底在哪?应该怎么看待战争中的杀戮?等等……
这些全都可以探讨,如此可以成为一篇影评,也很有意思。
比如我之前写过《刺客聂隐娘》,分析了影片背后隐藏的时代格局;还有《路边野餐》对时间性的探讨;《长江图》对于哲学三大问题的回答,等等……都属此列。
5、片单型:
此外,你还可以抓住影片的某个特质,收集同类型的电影,做成片单。还是以《血战钢锯岭》为例,片单可从以下角度来做:
比如你可以抓住本片对战争残酷性的刻画,来做一个“10部电影带你亲历战争现场”的片单,包括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珍珠港》、《父辈的旗帜》、《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
还可以从信仰的角度切入,写写“跟这5部电影一起见上帝”,如:《耶稣受难记》、《宾虚》、《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此外,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写“带有反宗教色彩的电影”:《密阳》、《处女泉》、《我的个神啊》、《哭声》、《基督最后的诱惑》……
说实话,片单是一种比较省事的做法,找一条大致合理的线,穿起若干部电影,其内在逻辑实际是比较弱的。
当然也有另外的写法,就是比较深度的片单,不只是罗列,而是发掘影片更深层次上的关联,这种片单就要好很多,但也比较难写,要建立在对影片透彻的理解之上,并且要有一定阅片量的积累。
结语
好,要写的基本都写完了,希望对你的影评写作有所启发。
最后,有几点心得分享给大家:
(1)不必强追热点,重要是写出自己的特点;
(2)不要奢望读者天天打开你的公号,而要追求他们每次打开都不会失望;
(3)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写出真情实感,这样才会动人。
ok,写到这里要收笔了。这一篇只写了个大框架,并未深入,后面有机会我们再细聊。
其实,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我发现《血战钢锯岭》的影评实在没什么好写的。
所以突发奇想,写了这一篇,也算是一种选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