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好看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独立时评团

黄帅去世了?黄帅是谁?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2166人  森林中的陶熙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时,有一位同事说:“黄帅去世了。”另两位同事作点头唏嘘状。

我奇怪地问:“黄帅是谁?”没想到那三位同事瞅着我一起笑起来,说:“你连她都不知道,说明你年龄太小了。”

我很好奇,吃完午饭立即开启了百度,查到有关黄帅的信息。原来她在1973年因为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而成为当年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笑我的这三位同事都是1960年代生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我理解了他们笑的含义。

图片来自网络

舆论对于个人的作用,不啻于一场海啸。当浪潮袭来时,个人身不由己;当浪潮退去时,个人还要奋力收拾残局。

黄帅在给《北京日报》写信的时候,只是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她没有想到后来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让她到处演讲,使她成为炙手可热的“反潮流人物”,还被王洪文等列入了秘密的组阁名单。

而文化大革命后,黄帅又被看作“四人帮”的“小爪牙”,她在中科院工作的父亲,被判为“敌我矛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劳动改造”。好在黄帅是幸运的,当时担任中宣部领导的胡耀邦帮她说了话,认为她属于“小孩子犯错误”,她如愿上了大学,她的父亲也被平反。

黄帅此后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1984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1986年赴日本留学,1993年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后,在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1998年回到中国,在母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

黄帅去世了,当年的浪潮到底给她和她的生活造成了多大影响,已不得而知。但是从刚刚公开的她当年写给叶永烈的一封信中,读者们可以揣测一下她的心境。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了解不到多少当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一生的境遇,我们天天看到的只是被舆论捕捉到的“名人”生命中的某个片段。舆论到底给当事人的一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舆论漩涡中的人物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舆论既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摔入地;舆论既可以帮你的忙,也可能给你帮倒忙。舆论是双刃剑,想利用这把剑实现个人目标的,最后有可能被这把剑所伤。

身处舆论漩涡的人,是很难辨别方向的。比如说这几天网络热议的江歌案,江歌妈妈原本是希望舆论帮她给证人刘鑫施加压力,让刘鑫提供真实的证言的。但舆论参与进来后,真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江歌妈妈提供有效支持的言论并不多。从江歌案开庭前后的事件走向来看,舆论到底能给她帮什么样的忙,真是难以捉摸。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舆论的参与者和制造者。中国早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等成语,从这些成语中就可以看出舆论的力量。所以,我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确实应该注意信息来源、证据核实和不损害他人权利的法律界限。

当年,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都掀起了学黄帅、树立黄帅一样的典型的活动,所以黄帅的名字被深深刻在那一时期学生的脑海里。这两年,呼格吉勒图一家、于欢一家、江歌妈妈等成为了舆论引爆的“名人”,关注这两年舆情的人也会记得他们的名字。

在舆论的海啸高涨时,我们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舆论的海啸退去,他们还要过我们看不到的生活。在历次舆情事件教给我要严肃对待自己言论的同时,我期待那些曾处于舆论中心的人们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

在介绍黄帅的文章最后,有一段关于中年黄帅生活的描述。她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父亲看。在父亲累了的时候,她就依偎在父亲身边读给他听,父女俩一边品味文章,一边交流思想。

这使我想到,人在经历舆论的大风大浪后,会格外珍惜个人生活,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与舆论无关。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46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