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记·大伾山和北方第一大佛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让人追慕。咱虽和李白相差千里万里,但游名山的愿望是一样的,23岁登泰山,25岁去华山、嵩山、恒山、五台,在那个时代(80年代初)不多见。
去大伾山是2014年夏天,因为刚从甘肃天水回来,还萦绕在天水的大佛像里出不来,干脆再去河南大伾山吧,那里有“北方第一大佛”。
高铁到鹤壁已是晚上9点多了,公交已停运,但有三轮蹦蹦,也方便。开车的师傅看着有六七十岁了,还在为生活奔波,得知我从北京来,他说他曾是工程兵,修建过北京地铁一号线。这也太久远了,一号线通车时是60年代末,我才10岁。
历史悠远,沧海桑田。
第二天一早,从鹤壁坐公交就到了浚县。大伾山在浚县城东,是座青石山,海拔只有135米,但在千里平原上还是能凸显出来。
如今,大多数人不识大伾山,但在早先,这可是一座名山,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名山之一。传说大禹治水时登临大伾山,这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
攀爬大伾山一点也不累,一是山不高,二是一路文物,边走边看,一会儿就到了山顶。从山顶往下看,殿宇满山,煞是壮观。
大伾山不大,但保存了多座佛寺、道观建筑群,还有6处石窟及大量摩崖碑刻,包括天齐庙、太平兴国寺、观音岩、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万仙阁等不同朝代的建筑。
吕组祠 禹王庙 万仙阁登上大伾山山顶,有太极宫,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通高33米。这是一座八角攒尖三层楼阁式建筑,很有特色。
天宁寺是浚县之行的重点,因为大佛就在寺里。天宁寺巨是大伾山上年代最早的寺院,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
天宁寺山门天宁寺因有大石佛而著称于世。大佛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当政期间(319年-333年),距今近1700年。石佛高22.29米,超过大同云冈最大石佛(云冈石窟第五窟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4米)的高度,“中国最早、北方最大”,所言不虚。古时,黄河流于大伾山脚下,雨季时常有洪水泛滥,故凿大佛以镇之,俗称“镇河将军”。这尊大佛是弥勒佛像,佛像目光平视,嘴唇紧闭,宝相庄严,与人们常见的大肚欢笑的弥勒佛天差地别。
大石佛座落在大伾山东崖,倚山凿就,高与崖齐,巍然坐于七丈高的大佛楼内,面向偏东南,目注黄河故道,十分威凛。大佛楼原为北魏时的七层高阁,元末毁于兵燹,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所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和浮丘山,两山相距不过一里地,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包括国家级文物1处10项、省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还有400多棵古柏。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兵部尚书王越死于甘肃军旅。当年秋天,在工部见习的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老家安葬。他得空登大伾山并赋诗《登大伾山》:
晓披烟雾入青峦,
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
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
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
高秋更上九霄看。
王守仁写这首诗时,刚登进士第没多久,心高气盛,壮志满满,诗写得很有气势。禹王庙西侧有这首诗的石刻,大字行楷,劲拔苍秀。王阳明的诗和石刻,为大伾山增色不少。
据《浚县志》记载,浚县历史上曾有上百座古牌坊,甚为壮观。明万历年间,皇帝敕建恩荣坊,褒奖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恩荣坊仅仅是座牌坊,却被《中国名胜词典》作为一处名胜单独列出,足见其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文物部门把它从卫贤村北大街迁到了大伾山百猴路,我才得以见到。
浚县古称黎阳,有名的历史故事多得数不清。黎阳是东汉末年曹操、袁绍争战的重要战场,在白马(今浚县东南,一说在滑县附近)之战中,关羽挥刀斩袁绍大将颜良,成为千年美谈。在隋末大乱中,黎阳也是重要战场。618年爆发黎阳之战,瓦岗军以两万人敌宇文化及十万大军,迟滞了宇文化及北归东都,扭转了隋末局势。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随父曹操由邺城(今河北临漳)出征袁绍的儿子袁谭,途径黎阳写下组诗四首,就是著名的《黎阳作》,“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描写行军的艰辛和征人的苦难。
浚县另一个亮点是黎阳仓。这是隋唐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其遗址于前些年发现,主要遗迹包括仓城的城墙、护城河、仓窖、台基等等,粮仓依山而建,总储量达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2014年,大运河滑县—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小小的浚县,有300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浚县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且是河南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城,名副其实。
我对历史文化名城特感兴趣,浚县一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