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杨老师有话说想法

小芒果背后的管理提示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19人  轻轻青青

        周末的中午,和宝爸两人在家,刚准备开始煮饭,我发现米罐见底了,于是发起求助信号:“快过来帮忙倒点米到罐子里!”宝爸提起米袋倒得正欢畅,忽然一声惊呼:“惨了!”我循声看去,也跟着一声惊叹:“惨了,忘了拿出来了!”原来是两周前宝爸买了个芒果没熟,听我说放在米里面容易熟,他就照做了,结果芒果就在米里面躺到了今日直到出现了一块变质,周边的米粒也有一些受了影响有些发霉了。

       我还在关注周围米粒有多少受影响的时候,宝爸已经开始仔细检查清点了,还边说着:“怎么我放了就没人拿出来吃呢?”

“都忘记了吧。”我说。

“我忘了,天天做饭的会忘记吗?”他说,显然开始有所指了。

“你放的时候有没有交代谁,过几天可以吃啊?”当接收到有所指时,我赶紧问清楚。

“我也不知道几天可以熟啊,我好像跟你说过我放到米里面了。”

“啊?那我完全忘了。”

“唉,我们家的水果好多就是放坏的。”他表情已有些悻悻了。

“那我们下次放的时候,要跟所有人说下,尤其是吃的东西,跟孩子们说,他们更记得住,小宝会不断提醒的。再说下大概多久可以吃,说个期限心里会有数些。”我尽量用轻松语气说到。

“好吧,幸好今天倒米看到了,还没坏多少,不然这袋米都没用了。”宝爸表情轻松起来。

“是啊,要不一袋米可以买一箱芒果了。”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

极小的一件事,我却又想多起来。家庭琐事,也蕴含着管理的大道理。

回顾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场景,作为领导,你交代了一件事情给下属,隔了几天去询问结果,发现事情没完成或结果与自己要的千差万别,或是已经造成了损失,痛得你捶胸顿足,内心深处撕裂对方无数次;作为下属,你接到了领导分配的任务,兢兢业业、加班加点的完成,顺便给自己点了赞,立马投入下一征程,结果几天后老板一检查,对着你一番欲言又止或是一阵“嘶吼”,传达的都是满满质疑和不满:“你做的什么,怎么会做成这样?”你痛得撕心裂肺,恨不得转身就走。然后你们各自给对方在内心划了个小圈圈:滚!这样的场景发生的前几次,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对自己说:“不急不急,再给他两次机会,慢慢会好的。”作为下属,你可能会自己说:“再忍一忍,毕竟自己没交上好答卷,再这样我也就不伺候你啦。”

当我们接受或下达任务时,从动机来说,都是希望做好的,结果是满意的。然而“好”“满意”是一种感受,因为是感受所以每个人内心的标尺是不一样的,就如下雨天有人欢喜有人忧,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如果要达成双方都认为“好、满意”的结果,那就需要从布置和接受任务开始。

1.布置和接受时,向前一步做标准确认

爸宝把芒果放入米袋,期待的结果就是芒果熟了,有人拿出来和家人分享。假设重新来过,首先,他需要很正式的只给我看芒果在米罐里,显示重要性,他要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芒果熟了就拿出来吃了。”我需要确认:“几天可以熟?”他的回答可能是:“不太确定,你自己估计。”我会说:“”好,那我就两天后拿出来看看。”“应该可以,不熟的话,你就再放进去。”

这是很简单的对话,作为确认的因素有:熟的标准,需要查看的节奏,接下来的计划,还包含了授权。

我们在布置任务时,多问一句:明白了吗?多检核一句:麻烦你把我刚刚讲的要点重复一下?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不是和自己在一个标准线上。

我们接受任务时,多问一句:我确认下,你刚刚讲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就可以确认自己的理解和领导想要表达的是不是在一个标准线上,不是,那就再调整。

2.主动积极,做好检核和汇报

我们假定下,过了两天,我拿起芒果认为已经熟了,开吃前要做什么呢?拿着芒果给宝爸确认:“我闻着好香了,轻按了下感觉软了,感觉是熟了。”宝爸的标准可能会说:“再放一天吧,香味还不够,皮上还有青色的呢。”我积极争取:“现在吃的话口感会有点点硬度,他们两个更喜欢吃。”“那这样也可以。”用孩子来说服,百试不爽。

任务进展中或是阶段结束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对话呢?这就是检核和汇报。是任务推进中必要的沟通机制。作为执行方,接受任务时,就可以多说一句:“那我做好了或是完成第一阶段,先向您汇报或是请您过去看一下,我们再进行后面的。”我们得确认自己的方向和结果有没有完全达标,需要预留整改完善的时间,这时就可以去向上汇报或是直接请领导到现场进行检核,如果此时领导对结果有异议,我们也可以主动陈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后面的结果优势,可以进行探讨找最佳。在探讨的过程中,领导展示了自己全面思考的维度,执行下属也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结果,当然人才辅导和培养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作为领导,布置任务时,就可以多说一句:“那你做好了或是完成第一阶段,先跟我说一下或是叫我过去看一下,我们再进行后面的。”这就是检核和汇报,也是任务进展中方向和质量控制的必备机制,是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3.激发动力,解决问题

我们再假定下,我把芒果拿出来进行分享,大家吃到嘴里,都觉得不错,这时宝爸和我该做些什么呢?也或者吃起来味道还差一些,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彩虹夸夸完全可以用上来,我们的大脑是喜欢被表扬的,快夸我,快夸我。“时间掐得好,味道确实不错。再放可能肉就软了,不好吃。”快夸对方:“放米缸的办法真不错,两天就熟了,要放在外面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味道差一些,一样可以夸,边夸边建议:“你不拿我肯定会忘记,黄色的部分味道很好了,绿色还差一点点,不知道下次再多放一天怎么样。”夸对方:“放米缸的办法真不错,按照你的建议再多放一天估计就刚好了。”“有经验了,以后不熟就这么放。”

我会把这个夸夸的过程,称为“激发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夸,是要看到对方的优点或行动成果,或是付出的心力,大脑的本能就喜欢被欣赏,谁都不喜欢别人一上来就批评自己,自信也是一种自我欣赏,欣赏自己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夸对方就是在释放欣赏和信任的信号,当然夸需要基于事实的夸,给了信号后,对方接收到了,内心会燃起做得更好的动力;当然,也可能会有做的结果不达标的状态,因为有前面的反馈机制,风险应该也是在可控范围的,这时要做的是建设性反馈:摆事实+说原因+提建议,当然还可以先问对方,为什么会这么做。不是质问,不是命令,是以探讨的方式,因为现在的年青伙伴,有很多出其不意、符合时代的想法,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当我们是执行者,当自己的想法被采纳的时候,那种满满的价值感是不是会促使自己更愿意行动;当我们是领导者,当员工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进行了采纳,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是不是得到了提升,也同时看到了团队成员的成长,看到了团队成员的优势,问题解决的同时,自己也将收获到轻松和价值。

生活无小事,处处透露着管理的逻辑,用心留意,时时总结,趣意盎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