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

第三十九章袁崇焕论计博识孙承宗慧眼识贤(一)

2021-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晓粥粥侃历史

        书接前文,王在晋于1622年三月,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之所以兼一个正三品的副都御使,就是为了在官员因渎职、失职等职务犯罪时,能利用监察的职能便宜行事,就如同总督、巡抚加都御史衔是一样的),经略辽东军务。收到任命的当天,王在晋就收拾行囊出发了。

  一把手王在晋前脚刚走,兵部就紧急贴出了一张寻人启事:兹有兵部副处级调研员(兵部职方司主事)一名,姓袁名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特征:善诗书(爱作诗)、指点江山(谈论军事)。1619年,中进士,考取三甲第四十名。1620年授邵武知县,1622年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于近日走失,望知情人告知行踪,必有重谢。

  好家伙,一把手前脚刚走,兵部就乱套了哈!副处级调研员连跟主管副部长(左右侍郎)招呼都不打,就私自开溜了,连寻人启事都整上了,兵部这回是丢大人了。

  下面我们说说袁崇焕其人,先看一份个人档案:

  袁崇焕,字元素,又字自如,祖籍广东东莞。1619年中进士。有这样一首诗调侃他的生平:上得了百姓平房(任邵武知县时,百姓家中着火,袁崇焕亲自上房救火,可称得上中国历史第一人了),下不了自家厨房。写得了作战提纲,查不出四周异常。斗不过朝廷肮脏,打不过东北野狼。百年后清秀面庞,真面目丑陋皮囊。《大清棋局明亡清兴卷》

  性格:我走我的路,你们找你们的,贴你们的启事,找不找得到与我何干。

  相貌:时人称其矮穷矬,后世画其高富帅。

  这放在当时也算是奇人了,有点儿特立独行的味道了。

  虽然说是奇人,但科举仍旧是其走上仕途的唯一正道。科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自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一直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

  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明朝末年的科举制度已相当完善。明朝的科举分为正式科举和非正式科举。非正式科举主要指的是童试;正式科举则指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