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茧抽丝看心灵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且歌且行_c7f5

  ——荣格人格心理学中的情结、原型、自性、意象、象征、曼荼罗概念初探

                                      作者:张力镡

经常有人称呼我为“智者”,或者钦佩我的聪明,对此,我实在难以接受。就像世间有一条奔流的江河,我不是那条河,不过是河里的瓢水,相较于江河的浩瀚我是多么渺小!  我和千万众生一样是站在河边的人,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______摘自《荣格自传》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正式宣布决裂。1916-1919年间,荣格开始每天早晨都在笔记本上画小圆形图画,这种图案后来他称之为曼荼罗。荣格每天早上都画一张小小的“曼荼罗”,来表现当时内心的状态,在这些图形的帮助下他观察自己的潜意识的变化。

曼荼罗图案

在此过程中,荣格认识到自己有意识地作出的努力,却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削弱,这种力量使他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数年后,荣格接到了他的朋友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理查德·威尔海姆的信,……信中有一篇论述道教炼丹术的文章,标题是《金花的秘密》,内容带有浓重的道教和佛教的色彩,其中蕴含着几乎涵盖东西方所有宗教的宗教观。这种共同的思想渊源的存在,让人不禁联想到世界原本大同的观念。

荣格从这篇古代中国典籍中欣喜的证实了自己关于曼荼罗的想法,他惊奇的发现自己研究的无意识论早已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后来,荣格在《金花的秘密》德文版第二版《序言》中宣称:“《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集体潜意识

荣格这里所说的“正确的方向”就是指的集体无意识。

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安静下来回味我们周边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可能两个看起来很相似的人会在观点上有很大的出入,而两个相隔万里、素未谋面的人也可能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的理论中,将人心灵结构划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以及集体潜意识。

正如荣格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乡愁情结

个体潜意识是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而造成的“情结”,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会喜欢不一样的歌曲。比如我们对童年的生活情境、环境、经验的感受被称为叫做“乡愁”的东西。

集体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荣格语)

古代岩画

荣格曾一再强调,原型从其本质上说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是无从认识它本身的;但是原型却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表现其意识的意义。

梦境

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太阳神鸟图案

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

人的精神或者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self),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

自性在集体潜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节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一种稳定感和一体感。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只有少数人能到达那个地方。

自性包含了意识和无意识,经验的和非经验的,或者是那些经验还未能获取的事物。

在荣格看来,它代表了心灵的整体性、完整性。它既是心灵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它是心灵发展的始与终。

作为心灵发展的起点,自性象是一粒潜在的具有神性的种子,在它里面蕴藏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从此角度而言,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人本来就是完整的,即人格具有原始统一性。在人整个一生中,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警惕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和相互冲突的系统罢了。

作为心灵发展的终点,自性又是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个人成长的顶点。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最终的东西与最初的东西是同一样东西,只是由潜在转变成了实在。或者说,当个体充分实现自己时,并非意味着一个新的人格的诞生,而只是将潜藏于无意识之中的自性开发出来,转变为现实化的事物而已。

当一个人,经过了愚昧、无知、迷信,对自然的恐惧、盲目地崇拜,在无数无谓的抗争和追求中的迷失,获得了必要的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之后,从而有能力而且敢于承担自己的一切时,就没有必要再将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交付”给外在的“神仙、皇帝、救世主”,没有必要再在外在的偶然性中寻找自己立身行事的依据。

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获得意识境界的提升,才真正可能回归精神的家园,才真正敢于享有渴望已久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