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正确表达之道:非暴力沟通
爱是什么?爱是人类永恒的生活主题。虽然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人都渴望爱,都想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尽管我们对身边的人都充满着爱,但现实生活中却未必会正确地表达爱。
例如,母亲会对年幼调皮的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就记不住呢?”
妻子会对喝酒晚归的丈夫说:“几点了,还知道回家呢,咋不住外面呢?”
女儿会对年迈忘事的父母说:“都多大人了,还让人操心呢?”
试想,如果按照上面的方式来沟通,恐怕没有人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师从美国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2006年,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里的三个要点,分别是:暴力沟通,蒙蔽了爱;非暴力沟通,使爱融入生活;表达感激,让爱提档升级。
1.暴力沟通,蒙蔽了爱。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说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列举了暴力沟通的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道德评判就是用我们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她是个坏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面前,那他就是“混蛋”。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
上述批评、指责、辱骂、归类等都在评判人。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言暴力呢?马歇尔认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进行比较就是拿自己或身边的亲人与别人作比较。例如,父母对不听话的孩子说“你看看你们班的小明,既懂事又学习好,哪像你,一点话也不听”。妻子对晚归的丈夫说“你看看隔壁家的老王,挣钱多还顾家,哪像你,天天回来这么晚”。
难道为人父母者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人妻子者不爱自己的丈夫吗?不是的,他们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过的更好,只是他们的沟通方式不恰当而已,结果导致彼此的伤害和疏远。
其实,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回避责任就是本来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却淡化个人责任。人们常用的短语“不得不”、“你让我”等就是回避责任的表现。
例如,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就是在试图回避责任。
为什么做饭?因为我不得不做。
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小孩?因为他跑到街上去了。
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身边有朋友都抽烟。
为什么要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其实,成熟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回避责任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作者指出,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变成了危险人物。
第四种是强人所难。它通常是指强势的一方把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身上。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收到惩罚。
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上级,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盛气凌人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我们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他们迟早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
比如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品学兼优,学习上不用父母操心,但是妈妈宋倩还是对女儿各种控制,凡事替女儿做主。
英子想要报考南京大学,但是妈妈不同意,非要强迫她报考清华北大,结果英子患上抑郁症,离家出走,差点跳海自杀。
以上四种暴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回避责任则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强人群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2.非暴力沟通,使爱融入生活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我们该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让爱融入生活,体会到心中的爱呢?
作者指出,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它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怎么区分观察和评论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以下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这三句是观察。
“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儿子经常不刷牙。”“你总是很忙。”这几句则是评论。
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
可见,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尤其是,我们的文化强调含蓄,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我们的文化相冲突。
那么,什么是感受呢?
一方面,为了清晰地表达感受,作者给我们编制了表达感受的具体词汇表,像“兴奋、喜悦、感动、高兴,害怕、沮丧、愤怒、生气、失望”等等。
另一方面,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例如,“我觉得你不爱我。”“我觉得自己很无能。”这些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表达感受,应该这样说:“你要离开,我很难过。”“当你说那句话时,我感到害怕。”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在表达完感受之后,我们要接着说出是什么需要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自己感受。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老板说花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我们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该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作者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可见,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没有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通过一个简短的例子回顾一下。
一位母亲对他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杰克,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里(请求)?”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通过运用上述四个要素,既能真诚地表达自己,又能关切地倾听他人,直至情意想通,生活中处处充满爱。
3.表达感激,让爱提档升级
在爱中生活是一种幸福的体验。非暴力沟通不仅能够使爱融入生活,而且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表达感激,更能够让爱提档升级。
虽然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不太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首先,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其次,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最后,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例如,一位参加过非暴力沟通研讨班的人对作者说:“马歇尔,当你提到这两个观点时,我很欣喜,感到将来有盼头了,我一直在寻找和儿子沟通时办法,这两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生活中,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通常会非常客气,并表达感激。而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却认为是理所当然,疏于表达。
其实,当我们以非暴力沟通方式向身边人表达感激时,我们的关系会更加亲密。
总结一下: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主要写了爱的正确表达之道。暴力沟通蒙蔽了爱,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非暴力沟通,使人们获得了爱,表达感激,会让爱提档升级。
人们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但是,在表达爱的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当,就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钥匙,愿你我都能学会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和你真心相爱的人共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