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萌宠读书

现实生活中,书面语正在取代口语

2022-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巴根草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个事实是不幸的,然而它却是存在且持续着的。

本来,口语和书面语,桥归桥,路归路,现在却被混为一谈,被完全取代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比如,吃饭就是吃饭,却被说成了就餐等。以往的就餐,只是出现在书面语中。所谓书面语是指,文书里、文章里、公文里等什么什么里的语言。举例,之乎者也亦焉哉,只可以用在文章里,而不可以用在实际生活中。譬如见面时的寒暄,问,您吃饭了没?答,吃了,或者,还没呢。这是正常的。而不能问,汝就餐否?也不能答,然也,或者,否。

比如,早饭就是早饭,却被说成早点、早餐。见面时的寒暄,问,您这么早,干什么去啊?答,我去买早点,或者,我去买早餐。

又比如,过去饭桌就是饭桌,现在被称为餐桌。实际上,桌子还是那张桌子,桌子的功能也没见丝毫改变,但是,称呼却延用了书面语。

类似的变化简直太多了。比如,裤衩,裤头,现在称为短裤。比如,茅房,茅厕,后来被称作卫生间,再后来被称作洗手间。实际上,处所还是那个拉屎撒尿的处所,但是称呼却变了。

比如对别人介绍自己的长辈,这是俺爷,这是俺娘,这是我爹,这是我妈等等。现在改成了,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或者,这是我父亲,这是我母亲。这样的改动,仪式感有了,但是烟火味却没了。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依我陋见,至少因为自卑感在作祟。

说吃饭,土气啊,土气会被人看不起啊,改成就餐,那就洋气多了,而洋气了,别人就会高看自己一眼了。

说,这是俺男人,这是俺老婆,这是俺孩子爹,这是俺孩子娘,多土气啊!改成了,这是我丈夫,这是我妻子,或者,这是我爱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门户大开,有心人突然发现,叫老公,非常海派,非常新潮,于是,呼啦啦——神州大地“老公”的嗲声,一浪更比一浪高。其实,男人还是那个男人,改称老公,也没见高大威武到哪里去,反而被境外华人传为了笑谈。还有,后来,为什么夫妻之间在向别人介绍时,互称爱人的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人知道了,原来,爱人,不是一个好的称呼。接下来,一传十,十传百,从黄河两岸传到大江南北,爱人的叫法,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知道老公也同样不是一个好称呼的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不定哪个时辰,也会退出历史舞台。

有个时辰我突然发现,夫妻之间互叫对方全名的,成了普遍现象。窃以为,这样最好,也最公平。如果学着戏文里的书面语——这是我老爷,这是我官人,这是我娘子,年轻的人们,估计不会笑掉大门牙,也会笑掉小虎牙。

如此说来,究竟应该如何是好呢?我觉得,还是应该顺其自然为好。把吃饭说成就餐,把裤衩说成短裤,把丈夫称作老公,把妻子称作爱人……就让人们继续信口说下去吧,无碍大局的。再说,把吃饭说成就餐,把丈夫称作老公,又能怎样?碗里的饭,一点也没见多。臭男人还是那个臭男人,既没变得伟岸高大到哪里去,也没见威武雄壮在什么场合。

我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日本学者写的,人名和文章标题回忆不起来了,但最重要的意思我记得非常清楚:写作的人,应该少用书面语言,多用口头语言,简言之——倡导口语化写作。在确保读者能看得懂的前提下,最好多用地方方言写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贴近生活原貌,一方面可以再现烟火气息,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地方方言的传承,得以健康延续。如此以来,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对于独具特色的文明魅力的形成和彰显,都是一大利好,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口语化写作做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