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本久远的《纪念册》里,得到了一点写作的启示

2023-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羊茂台

不知你有没有午睡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验,睡的正香,手机响了,看电话还是本地的,像是熟人有没有备注,所以你再朦胧中就接了那个电话,那人上来给你叽里咕噜说一通,你像是明白,又像是没明白,当问他的说的什么意思的时候,那人说你不是XXX吗?……

最后的一句话能把你气死,搞半天不但扰了清梦,还不是打给你的!

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睡也睡不着,气也没地方撒。没奈何,只能从床上爬起来,对着手机生闷气,你总不能再打过去把人数落一顿吧。

坐在书桌旁,啥也记不起,顺手拿过一个沾满尘泥的《纪念册》,想打发一下愤懑的心。

翻了第一眼,心里的乌烟瘴气就全没了。

因为,《纪念册》的前面,全都是《语录》,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烟消云散的感觉挺好,其实重新拿起笔来之后,很少再生气了,写作能够疗愈自己。

就像现在,那个电话给我的伤害已经了无踪迹。

我已经在翻阅《纪念册》中,清除了那个不好的念头,在电脑的写作中已经抚平了我愤懑的心情。

这本《纪念册》,还挺新,虽然它曾是1976年7月聊城县第三届民兵代表会某一位代表的奖品,但他(她)在上面留下的痕迹并不太多。

在很多的空白页之后,有他(她)写的两页多名言大观,还有关于爱情的名言,在备注孔子的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这是孔子说的吗?我怎么记不得。)之后,有三句话: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这三句话的后面和名人名言一样,“——吴梅”

这“吴梅”是一位名人还是《纪念册》的主人呢?我更倾向于是后者。从娟秀的笔迹看,应该是一位女士。

在后面的一页,还有一段话,“你拿起它读一遍,用同样的方法改一改,当又被涂抹的不堪时,你再亲自誊(teng)一遍,你到这里会发现随着文字的坚实、句子的成功和洁净而来的是你的手似乎也坚实起来了,于是每个字也更加坚强和坚决了,应该这样做八次。”

这段话没有作者的名字,但它给我的触动很大,感觉似乎就是专门写给我的,对我犹如“当头棒喝”!

在四五十年前某一天,一位同样有着写作爱好的前辈,在他(她)笔记本上写下了那段话。

“读,改,誊”八遍,这应该就是以前写文章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吧。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一个不入流的文学爱好者因为一个电话看到了它,读到了这段话。它让我很惭愧。

这似乎也是冥冥中的注定吧,怎么会这么巧呢?如果不是这个电话,至少我不是今天,或者以后也不可能读到这段话的。

我倒是应该感谢那一通不合时宜打进来的电话了。

这段话谁说的不重要,但它给我的震撼让我为自己的文章而惭愧才是重要的。

为了达到日更的目标,写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靠电脑的识错,它识别不出来,我也懒得检查了。这或许就是虽然感觉创意或者灵感很好,却不能被读者欣赏的原因。

粗制滥造的东西是欺骗不了别人的,明白这个道理也还不算晚。

至于积累素材,也是有点欠缺,很多时候就是依靠电脑,不行就去搜一下。我现在基本上用的“浮墨”做笔记的,有时候也用有道笔记。昨天看了一个博士谈学习经验的文章,他用的是“幕布”,今天我也下了一个“幕布”。

这些工具虽然在用,但是积累素材的质量不高,也不系统。

与人家“八遍”的要求,真的相差很远。

在几十年前,能有个像样的笔记本积累写作或者语文素材,那也是很幸运的。

这段话之后中间又隔了不少的空白页,然后是“名人年表”,正楷写的,有四十页之多,真不知费了多少的功夫才抄写了那么多的名人的生卒年份及称号的。

一通午后惊梦的电话,一段当头棒喝的文字,一个自以为是的作者……三个本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跨越了时空,在这样一个午后的一个时点交集了……

世界真的很奇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