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终要去向何方? | 始于理想,归于平凡「上」
我们最终要去向何方?
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
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你不再追逐成长,只是去修;
一切才真正开始!
——纪伯伦

在关系中看见彼此
——我们是彼此的老师
放下外面的别人,
才能看清内在的自我,
这是清净的开始;
放下内在的自我,
才能看清外面的别人,
这是慈悲的开始.
中国人经常会说“活着就是修行”。创业是一种修行,亲密关系是一种修行,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修行。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际关系似乎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我们很多人生活在伴侣关系中,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作为父母的角色。对于无法去修道院或山洞中与世隔绝的人们而言,更是如此。
沙利文在人际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到,“人格只在人际情景中显现,而别无其他方式。” 关系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见独处时自己身上看不见的部分,让我们看见自己人格的不同面向。
正如希伯尔所说,“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让我们变得更完整。无论是我们觉得容易联结的人,亦或是难以走进彼此的人,我们都能与之学习到如何掌握不同的界限感。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我们是彼此的老师。”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要去面对一些自己内心排斥的人、事,我们对这些人、事的排斥,实际上反映了对自己内心深处阴影的反感,而阴影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将部分反感投射出去了。
这些外在的人、事触发的这种排斥的心理能量,让我们的内在陷入一种割裂的状态——身体、情绪、心智的碎片化。
但如果能正视自己所拒绝的人、事,走向自己排斥的地方并仔细观察它,进一步向内探索,意识到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别人引起的,而是我们内在阴影的投射,进而放下对他人的评判,渐渐地,我们就越来越能将意识之光照进无意识的阴影,回溯、找到这些受伤感受的源头,疗愈自己的这一部分。
揭开这类阴影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与我们反感的人互动,追溯自己的阴影所在;二是和其他人一起来直面自己内心的阴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当我们疗愈了自己的这一部分,也就疗愈了整体中对应的那部分,就能让更多的能量升起,我们就能以更完整的状态走入人群。
在关系中看见别人
虽然在关系中做到感知自己已然不易,但如果要建立真正亲密、有质量的关系,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去感知对方的每一个变化,这样我们才是全然地处在关系中。
而我们在关系中对某个人的印象很容易固化下来,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处在动态变化中,每个人在不同时刻所处的状态、所携带的信息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我们放下原有的印象,并意识到任何一段关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意识到在眼下的关系中,在这个共有的时刻,一切都是第一次。
如果我们以弹性、不僵化的态度对待彼此,就能真正地看见对方。即便是面对熟知的亲友,也像在建立新的关系一般,随时以一种全新的、好奇的心态来创造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都会处在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力的进程中。
生活中处处是道场,我们生命中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被排除在修行之外。如果我们能认真对待每一种关系,在关系中通过大量的“临在”和“觉察”具身化练习,让自己成为一个越来越有觉知的人,就能让自己的内在不断得到整合、成长,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意愿、长久的坚持、清晰无比的心智,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关系中去修行,看见自己、看见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