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人物•王堉昌
王堉昌(1876~1938),字养斋,号高凉迂叟,稷山县城南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就读于山西大学堂中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授予贡生。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37年,历任河北省武安县知县,山西省榆社、盂县、太谷、汾阳、五寨等县县长,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第二科科长及省政府代秘书长等职,是民国时期山西著名金石家和晋学家。
王堉昌幼承家教,从童年开始,在其父王畴五的教诲下,对金石考据即产生浓厚兴趣。他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勤于治学,精研金石,兼涉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砚石印章能剖析微茫,辨其真赝。所历各县,从政之余,先生携二三随从,带拓印抄写工具,以驴代步,躬历乡村,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亲作征访,亲自抟拓,调查抄录,积成巨帙。著有《盂县造像录》、《盂县金石志略》、《汾阳金石类编》十卷(补遗六卷)、《稷山金石类编目录》、 《愚民春秋》、《明朱沧起先生文集序》、 《山西省道县沿革表》、《山西省各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历代编外纪元表•都邑世系表》及重印《二妙集》等。这些作品中《汾阳县金石类编》十卷,《补遗》 六卷,石印线装,印数不详。内文仿《金石录》,分彝器、泉货、铸像、造像、志表、幢塔、诗文、碑记、丛刻(附陶瓷、木类)等十类,每类按照金石学标准,凡当时汾阳所能见者择而摹述。 总计四十万言。新中国成立后,此书被北京大学《考古文献目录》收录。其次,《稷山金石类编目录》,自夏至清均分门别类, 共219品目。目录共分五大类,其中刻金、造像、幢塔、碑记和丛刻详有记载,刻金二十三条,造像五十三条,幢塔二十八条,碑记八十八条,丛刻二十七条。全书凝聚了王堉昌毕生心血,是研究稷山县古代金石的珍贵资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太原失守,王堉昌返里家居,继续着手他自民国九年(1920)开始续写的《稷山县志》。1938年3月4日,日军占领稷山县城,他携带几箱子《稷山县志》文稿及有关文史资料,跟随县政府迁到城北30余里的后涧头村。期间,他间隙返家时,深怕文稿被日军毁坏,便行所有资料埋藏于后涧头村中。嗣后,王先生患半身不遂逝世,终年六十二岁。其《稷山县志》手稿的佚失,成为稷山历史上的一大憾事。
身逢乱世,这位骑毛驴的县长,却给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难能可贵!他通过一生辛勤的努力,以劲拨历史风尘的学识和眼力,不为己私,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文化瑰宝。正如他所说:“ 余之隐于吏,亦竭其愚以维仁化于金石中,其有益于世耶,其无益于世也耶,则非吾之所知也”“虽抉择未能精审,而发潜表幽亦聊以供考古之助,并藉表仁义忠孝之行耳。后有起者,其亦有继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