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写作-Day13】我痛恨……

2020-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春梅的财富手记

“痛恨”是比“讨厌”更强烈且尖锐的负面情绪,即便是再怎么温和、善良、好脾气的人,一定都曾经被痛恨的情绪所笼罩。

痛恨的感受绝不好受,宛若一支躲在阴暗处不断啃噬心灵的怪兽,还会时不时喷出怒火来,把你平日的轻松优雅、宽大仁慈全部焚烧成灰。但这头怪兽并不是凭空出现,它或许是一个心灵的使者,带领我们认识黑暗,让我们更深刻理解生命和这个世界。

我痛恨被别人随意的评价、贴标签。曾经读过《非暴力沟通》一书,该书认为,评价、贴标签是一种暴力的沟通方式,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和防御,不利于良好沟通效果的产生。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我们从小就是生活在被人别评价和贴标签的氛围中长大的。

小时候乃至现在,最经常听到的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和指责。比如说,你是个好孩子,你太不听话了,你是个调皮的孩子,你是个书呆子……等等诸如此类。似乎一个词就能我们一样,导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僵局,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矛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被凸显,也才让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原生家庭”这个词走进大众的认知视野,如今已经被市场、被商业炒得有点过头的嫌疑。

如今,当我走上自我成长之路,开始自我觉察时,我发现,我痛恨被别人贴标签和评价,甚至当听到别人的评价时,我都会有愤怒的情绪出现,尤其是在听到我父母对我的评价时,但我们在面对孩子或者比我们弱小的人时,我又不由自主的给了他们评价,即便这种评价无关乎好坏,无关乎善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一遍一遍的自我觉察中,我发现,容易激起我反感甚至愤怒情绪的评价往往有几个特点:

1、评价我的人是我比较在意或亲近的人,比如他父母、某种权威(比如老师、直接上司)、自己在意的人(好友、亲密关系等);

2、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往往从这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标准出发,而忽视我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特性,比如说,我父亲喜欢说我是书读多了人傻,他这样说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书,喜欢安静,不太愿意说太多话,尤其是和没有太多共同语言的人,比如他,他可能至始至终都没办法理解我的所思所想吧,而我愤怒的点则来自于,你凭什么要求我和其它人一样滔滔不绝,什么都和你说,我就是我,我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安静、喜欢深度思考,你凭什么要求我和其它人一样。从我父亲的角度,他认为人外向一点,话多一点,会更好一些(所谓的好,在他朴素的观念里,大概也就是更招人喜欢一点吧);而从我的角度,我则认为,我就是我,你为什么,凭什么要求我和别人一样。

3、评价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也是自己心底认为缺点的地方,不够好的地方,也就是自己还不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地方。虽然我比较享受安静和阅读带给自己内心能量的注入,但偶尔其实也会羡慕那种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人,羡慕他们在社交场合的那种游刃有余,像孔雀开屏一样的展现他们身上的种种,哪怕是仅就那么一点的才能和优点,都无限放大的展现在别人眼前。从这一点上来说,自己似乎有点吃亏,也因此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失掉一些机会,自己也确实会因此对自己有些懊恼,甚至曾经想着自己去做一些改变,但到最后往往都是徒劳。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文章来科普内向的好处,但自己从内心深处还并没有真正的认可。所以说,真正的做到接纳自己并爱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己进一步自我觉察,我想能激起自己强烈情绪的人或点,往往是自己需要看见和成长的地方吧,看见这个或反感或愤怒或痛恨的情绪,真正的见证并理解了它,也许我才能真正慢慢的接纳自己,这种痛恨才会慢慢的放下吧。

那么既然人不能被评价,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又好像无时无刻面临着被评价,而且我们也似乎随时都在评价着别人,为了避免带来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那什么是被评价的呢?

人不能随意被评价,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评价的。

Mary@BJ

2020年4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