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简友广场

(61)故事里的《诗经》-河广

2023-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笑之瑳

《河广》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第七首诗,描写一首居住在卫地的宋人思乡的诗。是一首特别美的抒情诗。解读不一,我选取了宋桓公夫人思子所咏。


大美女宣姜生养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了许穆公,人称许穆夫人,为救被狄人灭亡的母国,力排众议,只身回到卫地,协助兄弟重建家园,向世人诠释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其实,宣姜还有一位女儿嫁给了宋桓公,史称宋桓公夫人,并给恒公生了一个儿子。

当卫国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宋桓公夫人劝动丈夫第一个站出来,他把落难的卫国遗民接过黄河,安置在漕邑(今河南滑县),立公子申为新君,号“戴公”。但帮卫国和狄人真刀真枪的干,则被许穆夫人召来的齐桓公抢了风头。可能宋桓公觉得宋卫两国中间隔着波涛汹涌又宽广的黄河,自己又没齐桓公财大气粗有号召力,底气不足,望而却步。这让夫人非常丢面子,极其不高兴,和老公大吵一架,闹着要亲自回娘家卫国吊唁卫君并参加抗战。

按当时的礼制,国君夫人回娘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父母在,可以回娘家探亲,叫“归宁”;父母没,则不可。二,“归宁”要征得夫家的同意,不能自作主张。三,禁妇人越境奔丧,哪怕是国君死了,也不能回去吊唁。

宋桓公被夫人闹得动了怒,一纸休书,放她回国。

宋桓公夫人(现在已不是桓公夫人了,只是青史不给女子留名)忍痛辞别爱子,携休书回到故国,和兄弟姐妹一起,披挂上阵,带领卫国遗民同仇敌忾,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打退了狄人的一次次进攻。

闲暇起来的宋桓公夫人,就特别思念远在宋国的儿子,想儿子的时候,就久久伫立在黄河边,眺望河对岸的宋国,但限于礼制,她一个被休的女人是回不去了。

远在宋国的儿子何尝不思念母亲呢,经常登上黄河南岸的高台远望,遥寄思娘之情。两个人这样两两相望,彼此思念,却又难于超越可恶的礼制。

念子之情,让宋桓公夫人愁白了头,她望着横亘在卫宋之间的滔滔河水想起了妹妹许穆夫人的诗句:“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妹妹呀,你还不是真想,若真想,何俱万水千山,何俱路途遥远。虽然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汹汹,奔腾不息,我若能回宋国看儿子,就敢驾一支苇筏飞越这又宽又广的大河;谁说宋国离我遥远,我踮脚企颈就能望见。

强烈的思念让宋桓公夫人有了大胆的想法,念出一首穿透时空的千古绝唱: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céng)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chóng)朝。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站着。

曾céng:乃,竟。

刀:通“舠(dāo)”,小船。

崇朝(chóng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

宋桓公夫人没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因为她在一次的战斗中,为掩护新卫君撤退,孤身拼死决战,最后死于狄王刀下,为国捐躯,留下了一个凄美悲壮的千秋故事。

写在题后:

本诗的可贵之处在于气吞山河的夸张,傲视大河,气势豪横,尽情抒发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正是因为人类敢想、敢闯,敢创新,才有了今天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现实。

不好意思,好像跑题了。

其实,女人的痛苦,都是管的太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