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生花

孩子,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骂你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背后国文

从古到今,小孩子们都觉得很委屈,因为经常要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甚至挨打。即使长大了,变成大人了,也会时不时被父母训斥一顿或责备一番。小时候觉得是委屈,大了觉得是郁闷。当然肯定有从来不对子女打骂的家长,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将打骂换成了劝导和说教。我今天想说的是,就是受到责备的子女,是不是每个人挨了骂以后都会去想一个问题,那就是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骂我?

小孩子一般不会,挨了打骂以后,有的改邪归正变好了,有的依然屡教不改我行我素,他们只是按照父母责备的内容去选择改还是不改。至于父母骂得对不对,自己能不能接受,为什么挨骂,自己未来怎么办,他们没有具备那个能力。

大人可能会去想一想,父母为什么老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不是自己有些地方真的做得不好,惹父母不高兴了?是不是自己有些老毛病一直没有改掉,让父母亲一次又一次失望了?但不是全部的人都这样想,因为,虽然想的这个问题太简单,但能主动去想,说明人慢慢成熟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懂道理了,识时务了。所以这里的大人要分为两类,一种叫大孩子,另一种叫大人。因此有两种人不会想这个问题,一个是小孩子,另一个是大孩子。

孩子是指儿童,儿女,什么人可以叫孩子?只有父母称自己的子女为孩子,也只有长辈把晚辈叫做孩子。孩子是一种爱称,是长辈对下一代的爱称。《三字经》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简单明了,人人都知道,可是“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养不教是父之过;教不严是师之惰。当然人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但在人“长大”之前,为什么没人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没人明白这个道理?

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嘛,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这听着未免有点放纵的意味,但是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的,除非极个别情况。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不仅让孩子吃得饱,睡得暖,而且还对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加以引导,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耐心劝导,也会大声斥责,以其孩子符合他们教育的理念。这是一种自然的、天生的责任,他们可能不知道“苟不教,性乃迁”的道理,但他们一定期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人成才。也就是他们明白《三字经》后面的几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即使上不了学,念不了书,也要让子女明白做人的道理。

父母对子女都是真诚的,真心的,这毋庸置疑,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所以孔子也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八》)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他,能不给他规劝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是无休止的,喋喋不休,甚至在子女看来有些烦人的。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就是这样。人慢慢长大后,人与人性习会相差很远,为什么?受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不同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相差很大。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看一个,小时候的行为表现,性格品德,就可以大概预测这个人的将来。就是讲的受教育不一样的结果。

这个自然不用多说,教是必需的,无论是家教,还是师教。教育子女避免不了骂,也可能避免不了动手,但我们做父母的始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骂他们,为什么打他们。要让他们明白,骂和打不是爸爸妈妈天生的权利,这是在和他们讲道理,在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思想。好的家长,或者说有涵养的家庭,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教育方式方法自然和普通人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孩子长大后,出来一讲话,一做事,别人就看出高低了。这样,很多的家庭一代一代恶性循环下去,父母伤心,儿女不成器。而有的家庭,家风清正,一代更比一代强,家庭和睦,子女知书达礼修养有德。

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认为给孩子正规的教育,教育他们懂礼貌,识大体就行了,但从来没有让他们自己思考,爸爸妈妈为什么有的时候会骂他们,甚至打他们。没有让他们明白,骂他们和打他们不是爸爸妈妈内心的意愿,是迫不得已,是为他们着想,是想改正他们身上出现的过错和不好的习惯、毛病。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二六》)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为什么人们做不到这样,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和单一,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如果让孩子知道了父母为什么会骂他们,打他们,他们可能不仅能改正错误,还有可能自我反省,主动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形成自己的思想,确立正确的观念。

父母称职不称职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是给孩子有教育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还要有方法,还能行之有效,因此当我们对子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许他们就会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骂自己了,也许还会明白,以后应该怎样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