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神话的教学思考
让我们从四年级孩子发展特征开始,再次回望四年级孩子们的身体发展:心脏越发的强健,血液加快,血液和呼吸的节奏稳定下来,达到1:4的和谐比例。血液进入肌肉组织,肌肉得到充盈。孩子们的身体变得更厚更宽,这些通通都指向四年级的其中一个关键词——强壮。他们更富力量感。
个体化的发展——分离、离斥开始加剧,他们的情感层次开始增多,好恶杂糅。对待他人的情感也越加丰富,社交关系开始复杂,这个时期的朋友开始寻求志同道合。10岁,女孩开始有了外在的性征发展。男女孩对异性的感觉开始萌动,对性与情的感受与思考,开始进入他们的生命。
而随着他们的成长,带着主观性的“客观批判”开始出现,依托图景,开始抽象化思维的能力,他们可以尝试理解更复杂、宏达的故事体系。
……
如此之多的发展需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竟然可以在北欧神话当中得以满足。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把北欧故事作为本学期第1个板块。
北欧神话来源于北欧,在冰岛,瑞典,丹麦,德意志等地区广为流传。早期是以押头韵的诗歌为主,称之为《诗体埃达》,之后会以散文的形式记录故事,称为《散文埃达》。(又叫《老埃达》和《小埃达》),我们的故事就从其中筛选整理。
因为地处古远的北方,北欧神话的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狂放的幻想,具有战斗性,冒险性,还带有粗粝感。这些都特别符合四年级孩子的气质——快速的身体发展,还来不及精致、细化。
冰与火的对冲,如同他们现在的男孩和女孩的对峙,在两个阵营对垒之中又有交融,并且这样的交融产生了无限丰富的复杂性。
北欧神话它不仅人物很复杂,他的故事情节和结构也极为复杂,这些都要求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思维理解能力。
而最为丰富精彩的是在于它的人物性,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之一。
在过去的故事当中,我们着重强调的是情节的理解,对人物的分析做的比较少,即使在“四上”我们开始有了简单的人物分析,但中国的英雄个性相较而言比较单纯。
北欧的诸神他们都是有着缺陷的神,并且他们都会“死亡”。这些神有着欲望——各种的欲望:物欲,情欲、权力……与其说他们是神,不如说他们更像是人。
在四年级孩子入世的时候,我们能否以坦然的方式去迎接这些不完美的“神”,会死亡的“神”,去理解他们。是否也能接纳我们自己身上的不完美?
奥丁——智慧的众神之王,可连他也不是完美的,因为他和洛基有着兄弟情谊,即使在洛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也不断的容忍。导致后来越演越厉。
雷神托尔更不用说,他除了力量强大以外,智慧似乎欠缺。
而预计会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洛基,他是狡猾邪恶和有趣天真融合一体的。他的恶作剧在一次一次小捉弄之后,变得更大影响,直到最后导致“诸神的黄昏”,众神死亡。
弗雷为了得到爱人而舍去他的战斗力。弗雷娅产生了对金项链的贪欲,为了物欲可以忍受侏儒对她身体的侮辱,最后失掉了自己的丈夫……这都是我们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呈现的“欲望”“缺陷”。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连续两三年研读北欧故事时都很犹豫,因为它的故事是如此的暴力,黑暗,是否要给孩子们呢?直到这个假期,一边研读,一边做了更多的思考,才让我从内在真正的接纳了。
这也是我(们)在对待人性的态度。哪怕是那些最龌龊的花招和最不堪的欲望,理解了,也就是接纳呢?看到,不评判,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去感受去领悟。这是孩子们人生的开始,这些充满着寓意、隐喻的故事,也许会在他们人生当中投下一面面的镜子,通过故事照见自己。他们可以带着故事的图景,在他们成长以后,去思考这些欲望,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其自处?
第2个教学目的是我们的孩子即是中国的孩子,他们更是世界的孩子,北欧神话作为欧美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让孩子们有不同的视角,就像看待同一座高山,我们从南坡看和北坡看都是不一样的。西方的文化从黑暗到黑暗不断打破,又去寻找建造新的世界与中国持之以恒的坚持解决,在原点不断的扩展,是极其不同的。到了高中,这种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和眼光,会帮助他们内在更为开阔,更为客观。这也是这个假期在参加高中师训得到的思考。
第3个教学目的是从口语到书面的转换。
在施泰纳的教学理论当中,口语是在小学中段会向书面进行转化。而北欧神话正好是这个契机,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气质、个性特点,进行诗歌朗诵,言说练习,而逐步将语言进行锻造。在这个当中我们可以从诗歌体开始,进入写作。就正如北欧神话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从诗歌进入到散文。这是人类语言的发展,也是孩子们语言的发展历程。
北欧故事在教学计划当中会有一个板块,以及平时的长线课。预计在期末三个班我们会合在一起排演出一出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