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的三大误区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孩子_看见更好的自己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父女对话的视频,令人印象深刻:

小女孩对爸爸说:爸爸,你有一个缺点,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你有时候老是让人不开心。

小女孩继续说:爸爸,我觉得这样不好,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的请求,爸爸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不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否则到进入到社会无法生存……”

很多父母和这位父亲有着同样的想法:自家娃实在太玻璃心,长大了可怎么办?将来到了学校和社会,谁会哄着你、顺着你说呢?得多吃点苦头锻炼锻炼!

其实很多父母对于“挫折教育”并没有正确的认知。

“挫折教育”的三大观念误区

❌误区一:孩子的世界缺少挫折

[拥抱]很多家长是“挫折教育”的忠实拥趸,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缺少挫折的洗礼,所以格外的脆弱。但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真的缺少挫折吗?

其实并不是,作业没写完被家长骂、考试没考好、与同学关系不好受排挤……

[怄火]这些在家长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挫折。父母不要认为这些挫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发抖]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考虑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会遭遇的挫折也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成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抗压能力的不同。

「[心碎]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误区,就是用成年人的视角与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与孩子的隔阂与矛盾也大多因此产生。」

- - - - - - - - - - - - - - -

❌误区二:要给孩子制造挫折

“原本希望此生能有人为我遮风挡雨,不曾想,这一生的风雨都是你带来的。”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伴侣都曾有过这样的抱怨,觉得自己对于婚姻的一切美好想象,都因为这个人而破灭了。

[闪电]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原本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家是温暖的港湾,结果却发现自己童年大部分不开心的记忆都与父母有关。

[转圈]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贵州织金一名父亲为了“锻炼”10岁的女儿,让她自己独自坐火车去外婆家。孩子第一次独自买票乘坐火车,根本不知道安检流程,也不知道该从哪个进站口进站,只好无助地站在火车站的进站口哭。

[快哭了]难以想象一个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面对火车站众多人流与完全陌生的坏境,内心会有多么恐惧与无助。走失、被骗,这些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想想就令人后怕。所幸的是,火车站民警发现及时帮助小女孩联系上了父母。

[拥抱]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家为何会伤人》里就解释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误区三:挫折教育就是要打击孩子

看《少年说》时,有一个叫袁璟颐的女孩让人心疼。

她控诉妈妈老拿她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却从没有鼓励和肯定过她:"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孩子哭得梨花带雨,妈妈却依然淡定地表示:“没对比就没进步”。

孩子又说:“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

妈妈却仍然坚持:“我都是为你好。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