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12岁弑母少年:我杀的是我妈又没杀别人,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3人  杜小杜丶

(一)

12月2日,家住湖南沅江市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吴兵,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而与之发生争吵,盛怒之下,吴某持刀冲进卧室将母亲杀死。事后他用母亲手机给班主任发了请假信息,并淡定的对前来看望的爷爷吴建德说母亲外出了。因为没有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民警叫亲属去商量吴某之后的看管问题。吴某的叔叔问了他几个问题,却得到一串失望的回答。

“为什么要抽烟?“

“我们班几个同学也抽。”

“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

“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那以后怎么办?”

“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后来,吴兵的爷爷吴建德提及了过去12年中家里的几次重大变故。吴建德觉得,如果在吴兵半岁时,他父母不外出打工;如果他7岁发生车祸时,家人能引起足够重视;如果1个多月前,他不搬到新房与母亲生活,这三个“如果”哪怕有一个实现了,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生活没有“如果”,时光也不能逆流。

(二)

父母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课。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固有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很多农村人为了生存、生活或是富裕,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孩子的生活、教育、照料等问题只能由隔代的长辈承担。所以在当代中国农村总会出现一个这样的画面:在一幢幢翻新的房屋前,爷爷静静地抽烟,奶奶在厨房准备饭食,野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老无所依,幼无所靠,爷孙相依为命。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管教,加之长辈的溺爱,大多孩子属于“畸形发展”,偏执、任性、扭曲等因子成为其性格标签。最为严重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日益加重,在他们看来,父母只是一个意识层面的模糊概念,父母之爱无从享用,父母之言则无所畏惧。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的疏远、厌恶甚至痛恨。

(三)

与恶龙纠缠过久,自己亦变成恶龙。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公益广告,孩子看到母亲给奶奶洗脚,他也给母亲端了一盆洗脚水。正像那句广告语说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心智不断成熟、健全的过程中,父母内在的品行修养、外在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俗语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

有了父母的陪伴并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充分条件,更要看这个成长环境的质量。美国一个教授曾做过类似调查,并遇到这么一个案例。男人酗酒,每次喝醉都要对妻子家暴,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暗下决心绝对不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但等到成家立业后,他发现,自己遇到困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喝酒,醉酒后的自己像控制不住原始冲动一样对自己的妻子家暴。他内心极其挣扎,每天生活在懊恼与悔恨中,近乎癫狂。最终他忍痛割爱,主动与妻子离婚,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这也许是论证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的典型案例,而且这并非巧合。就像你在凝视深渊,其实深渊也在凝视你。一对乐观开朗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大多也是乐观主义;一对敏感脆弱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也是悲观主义。

(四)

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孩子需要陪伴,孩子更需要精致的陪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