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面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馨主题第八期【寒冷】主题征文。
(1)
十二月, 冷暖交替,一周可以遇见春夏秋冬的神奇月份。大概是因为年底,天气也需要做年终总结吧;也许是老幺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总之精彩的十二月来了,这周气温断崖式下降,短袖短裤直接过度到零度的冬天。
都说南方的十二月很精彩,没想到这么精彩,还穿着短裤短袖的陈冬腹诽着,说好的明天开始,怎么还先派了个急先锋——风。风像针一样,丝丝密密,陈冬闪进一家木质的小店。
打开店门,暖气扑面而来,骤暖不禁让陈冬打了个冷颤。
“你好,点餐请到前台。”
陈冬看着点餐台,点了招牌酸菜面,五个大红拇指的招牌。刚到一个环境,紧张的状态下,就点招牌,陈冬用了二十年闯荡江湖的经验总结,屡试不爽。
点完,落座,点餐台正对斜对面的角落,可以关注点餐台,角落远离人群,既可以望着外面的马路,也可以将整个店面尽收眼底,拍照角度也是最好的,这是陈冬的一个习惯。陈冬看着桌上的点菜牌,厦门第一面,自信得有点狂妄了,陈冬笑了笑,木质的桌椅,木质的柜台,就连灯具 也是木质的,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大都市,这个小屋给人家的感觉。
陈冬是东北尕地的,爸爸是护林员,每年寒暑假陈冬都会去找爸爸,一起住在小木屋。
看着眼前橘黄色的灯,陈冬想起了去年的冬天,也是这样一个北风呼呼的夜晚,做了一个让他后悔莫及的决定。
(2)
“你在哪儿呢?”陈冬看着妻子的信息,陷入了沉思。
疫情以来,几周一居家,一月一封,一封好几个月,陈冬和妻子商定不能在家待着了,决定到南方闯一闯。看着地图,厦门发展还可以,疫情也比较稳定,便这样画了一个圈。
学历不高,销售门槛相对低一点,现在各行各业都是寒冬,医药业会好一些。
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一次吃面,听邻桌说卖口罩,陈冬随口问了一下是否要招人,没想到对方正在招人,陈冬就这样成为了口罩业务员。
一年顺顺利利的。前天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儿子丸子得了血液病,急需手术,十万块。这两年把之前的积蓄用光了,才想着来南方,刚来,也只是基本维持一家三口两地的生活。根本没有闲钱,陈冬的父母过世得早,妻子也是孤儿院长大,亲戚就无从谈起了,加上俩人内向,平常两点一线,也没有朋友,更不用说可以借钱的朋友了……
“怎么了小陈?看你这额头都拧成疙瘩了。”原来就是介绍陈冬进公司的王发。
“发哥,我儿子生了大病了,需要马上手术,手术费要十万块。我没地方借,在想是不是可以跟公司借?”
“这不大可能,我们一个月才多少钱,我进公司十年了,没有见过公司借给员工钱过。”
听着这话,陈冬抓紧了双手,眼神好像盯着一个地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
“兄弟,你和我有缘,别这么失魂落魄的。最近有一单买卖,我在想要不要做。做成了有二十万,我们一人十万,怎么样?”
“可以啊,什么生意?怎么做?”
“我认识一个小厂,要倒闭了,做口罩的,压了不少货,成本是现在我们进货的十分之一,款式差不多。”
“为什么价格这么底呢?就算是要倒闭也太低了些?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发哥。”陈冬看着一言不发、略显严肃的王发,“我不是质疑您,我就是疑惑。”
“也就是你,如果你今天没有说急需用钱,我也不会跟你说。病啊,它不等人啊。”
“是,是,是,发哥这一年来的照顾,我记着,我不太会说话,但我都记得。”
因为邻桌吃面,王发不但介绍陈冬进公司,进公司的手续,以及怎么跑业务,王发都事无巨细地教。发票要怎么粘才能报销,跟客户怎么沟通等等像潮水般涌来。当时第一单,还是王发帮忙谈的,完全没有留一手,或抢客户的电视剧里的桥段。因为有王发,陈冬才这么快熟悉了业务。
“嗯嗯,我知道呢。这批货呢,有一点瑕疵,有点味道,防护程度也比我们现在的差一点。因为这些问题,这家工厂才倒闭的。我也在犹豫。这工厂的老板啊,是我刚入行的第一位客户,一直合作到现在。本本分分的,这次也是质检联合供应商,摆了一道。哎,我也想着喝水不忘挖井人,能帮一把是一把。”
“嗯嗯,那这个口罩有没有什么副作用,或会怎么样?”
“这你放心,虽然有味道,但是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虽然防护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好,但是你说像我们这城市,现在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很多人也都是没戴也没什么问题,所以我觉得可以做,在犹豫。”
“那......要不......我们就接了吧。怎么卖呢?卖完才有十万,但我儿子只能给我一周的时间。”
“没事,没事,我 已经想好了,我们两个人会更快。有一个卖场下周开始有一个直销会,全市各个企业都会来,就是展会,我们价格低,而且都是现货,直接在门口就可以把老板拉过来,顾几个学生当临时工。”
“老婆,钱有着落了,一定在儿子手术前给你,放心。”
一切如期进行,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加上跟风,一切发生得自然而然,就像水往低处流,本该如此。
(3)
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菜粉,酸里裹着点甜,是鱼的鲜甜,也可能是鸡精。热气由口慢慢的一路将温暖带到肚子里,胃暖了,似乎白天造的罪也就没什么了。陈冬看着热气腾腾的面条,看着大家幸福地吃着面,久违的感觉,久到似乎是从死到生那么长。这平平常常地吃一碗面,差一点就成了奢求。
电视上正播着新闻联播,年关将至,回顾过去的一年,好的,不好的,都已成过去。未来,他正在来......
(4)
“儿子手术很顺利,恢复得也很好。勿念。”陈冬飞快地瞟了一眼手机,转身给旁边的递过物资。
口罩卖完后一周,厦门突然爆发了,湖里、思明和海沧都相继蔓延,一时之间,全市陷入恐慌。学生停课,全员核酸,事业单位全部化身大白,做核酸。凌晨的街热闹得如同白昼。各地支援的医护人员也陆续到达。
企业也派出义工,出力、出钱,众志成城。陈冬也是其中的一员,陈冬忘记了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是在什么时候,只知道,真的很开心,但更揪心。
“同志,麻烦把她送到隔离楼。”
陈冬看见眼前一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孩子,戴着口罩。
“就她一个人吗?家长呢?”
“家长都在外地务工,她和奶奶一起,奶奶年纪大了,让孩子出去买米,密接,就直接送过来了。”
陈冬想起自己的孩子,引着孩子往前走:“别怕啊,三天两检,阴性就可以回家了。”
“叔叔,我不怕,老师、电视上、还有社区的叔叔阿姨都有科普过,不担心,勤洗手,多运动。我之前也帮忙宣传过,还是最佳宣传员呢。叔叔,你们辛苦了。只是,我奶奶行动不便,记得要给她送饭,一日三餐都要记得。”
“嗯嗯,会的。”
“叔叔,不要忘记了。我住在湖里万里路122号五里小区3栋502。”
陈冬把情况跟社区人员反馈后,就继续接待、转接。曾经拥堵的公路,现在畅通无阻,行人寥寥,路边的店铺贴着“旺铺出租”......
“这次怎么突然这么严重了呢?”陈冬问一起的医护人员。
“一例国外回来的,阳性,瞒报,而且在市区各个卖场都逛了一圈,超市、KTV、酒吧,轨迹遍布。”
“这也太不道德了,怎么可以这样呢?现在学生停学,企业停工,多耽误事啊。”陈冬想想最近都没有上班,又紧巴巴的,还好那次的口罩赚了十三万,家里的生活都有着落。
“交叉感染这么严重,还有一个消息,说是最近的口罩质量不过关,特别是老人、小孩儿贪便宜,这次感染的也大部分是这些人,本来抵抗力就弱。哎。”一人搭话。
“还有就是一些外来务工的,本来就比较拮据,这一来,真是给不富裕的家庭又蒙了一层霜。这些无良商家啊,要遭报应的。”
“你确定吗?口罩问题?是什么牌子的知道吗?”陈冬紧张地问,他多怕那就是他经手的那一批。想着疫情遥不可及,抱着侥幸的心理,本就有点惴惴不安。如果真的是那批口罩,那他岂不是杀人的刽子手?
“这我就不太清楚了,最近市面上出现了好几款口罩,之前都太稳定了,商家见无利可图,就开始做一些小动作,不过这些都是听说的,没有实证,如果真有,政府会处理的。咱不信谣,不传谣,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次突然爆发,很多商家捐款、出人,我们知道这些就好了。”
陈冬一句话也听不见,脑子嗡嗡地响。
“发哥,你有没有听说,听说这次大爆发,是因为口罩不合格,会是我们的那一批吗?”陈冬终于有时间,且拨通了王发的电话。
“不会,兄弟,不要怕,如果真的是我们,警察早就找上门了,不会到现在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那个人的行动轨迹太广了,不要自己吓自己。政府也有在发口罩,特别是老人、小孩儿都发的全新的。”
陈冬更加没日没夜地干活,不管不知道自己的那批口罩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己良心好受一些。
“同志你去楼上看看,王奶奶好像今天没有下来做核酸,她心脏不太好。”
“王奶奶,王奶奶,开门。”陈冬敲着门,一遍一遍地敲,耳朵贴着门边听,毫无动静。顾不了许多,陈冬撞开门,直奔卧室,没人,洗澡间,王奶奶倒在地上,陈冬贴近,一息尚存,打电话,救护人员马上到,救治,好在及时。
‘’疫情快点结束吧,这样的生活不能再下去了。”陈冬瘫倒在地。
三角梅自顾自地艳丽,阴天肆无忌惮,晴天耀眼得睁不开眼。不管这个世界是车水马龙,还是静悄悄,它们依然只是它们,心无旁骛。
“同志,什么时候解封啊?我们一家五口,全靠我们夫妻俩上班,已经半个月了,我们什么收入都没有。”五号楼的一位大姐冲着陈冬喊。
“别给人添麻烦了,我们可以克服的,不用理她,女人沉不住气。”男主人充满歉意地说,眼神里似乎也在询问。
“放心吧,快了。这些天你们也都看报道了,新增很少,0增长近在眼前。你们自己调整好心态。”陈冬明白那种焦虑,自己的这些话反而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也只能如此。这样的家庭,他看得太多了,自己也是从这样的家庭走来的。
“叔叔,辛苦了,我们都有好好在家,好好锻炼,我一天跳绳200下,开合跳一分钟,也有好好学习,读拼音,写计算题,听妈妈讲故事,学唱歌。我还画了一副大白。只是,我还是想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和我的同学见面,我最喜欢的是跑步,我想跑步了。”2号楼的小朋友见到陈冬就会唠叨一遍,或拿着小零食出来。
可是有一天,陈冬没有见到他。而是他妈妈拿着小朋友为陈冬画的画儿:“这是我儿子说给你的,谢谢你。那天,他突然要下去,我也没看住,平常都在家的,很听话的,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就突然跑了下去。感染了。”
“他没戴口罩吗?”陈冬大吸一口气,轻轻地问。
“戴了,就是上次你送的那个。我这都有很多口罩,可他说就要你送的。你是好人,每天楼上楼下的跑......"
陈冬脑袋“Duan“的一下,眼前都是口罩,又什么都没有,小孩儿的笑脸,小孩儿的笑声......
(5)
吃完,拉好衣服,把刚传入的热气好好藏好,支撑着走到住处,吹着冬天的风,似乎生活就是这样的。妈妈的味道,是不是差不多是这样,陈冬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妻子的味道,就是这样的,他想家了。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和妈妈想你了。”儿子软软糯糯的声音,把陈冬的心都融化了。
“明天,爸爸买了明天的车票,回家陪你堆雪人、打雪球。”
“爸爸,可能没办法堆雪人、打雪球了。”这声音也太逼真了吧,儿子好像就在眼前。
“爸爸。”一个小人儿向陈冬跑了过来,抱住了他,“妈妈说以后我们都在这陪你,这里是温暖的城市,有大海,我们一起去海边捡贝壳,五颜六色的贝壳,看鲸鱼,看蓝色的大海。”
“嗯,明天我们就一起去。现在我们回家,我给你们煮面,看看我有没有煮出你妈妈的味道。”
(6)
“小陈,我叫他们查了,我们之前的口罩我有剩,拿去检测了,报告我也拿给有关人员看了,没问题,我叫王发,是有王法的。”
王发的这条短信,就像是一道光,把压在陈冬身上的大石头劈开了。这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就是被压在五指山的孙猴子,现在终于解放了。
“王大白,这是我新画的,我终于去跑步了,跑了很多久,和很多同学比赛,我都是第一名。给你看看我的奖牌。”2号楼的小朋友发来的。
“小陈啊,谢谢你,我老了,多亏了你啊,今天我出院。有空来家里坐坐。我女儿也回来了,这回,不走了,我也算是因祸得福了。终于不再是空巢老人了。”
一切尘埃落定,黑夜总会过去,黎明总会到来,很庆幸曾经一起看夕阳的人,现在也一起迎着朝阳吃早餐。
一切好像梦一场,陈冬知道,那不是梦,他也知道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无关紧要,是人们生命的一道关卡。如果洪水猛兽来,即使挡不住,也绝不能助纣为虐。
厦门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陈冬也开始继续跑业务,现在的他看口罩的质量不再只是靠感觉,靠眼睛,更懂得用数据说话,用相关检测的证书说话。会到工厂车间去看他们生产的流程,经常被调侃“陈总,你就是我们的质检员,工资也得让厂长给你开一份儿。”
与其说那几天像噩梦,不如说是一个警钟,时刻悬着陈冬的头上,警钟长鸣。不打擦边球,不心存侥幸。
“咖啡馆郑重声明,每天赠送30杯招牌,只为医护人员。同时,医护人员购买一律五折,不限量。”
类似的声明屡见不鲜。
“卖煎饼了,卖煎饼了。”这中气十足的,有点熟悉啊。陈冬寻声望去,这不是五号楼的夫妻俩吗?
“同志,买煎饼,都加。”陈冬拿出手机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