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反推:失控,是最恐怖的事情20.01.24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樂小悠

题目:自从了解了PUA,我就怀疑自己在控制别人|失控,是最恐怖的事情

https://mp.weixin.qq.com/s/iCw5uHfvjxOnekks1D2DEQ

一、看标题,提问题

1.人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控?失控的场面有多恐怖?

2.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可以预防失控场面?

3.场面失控时,旁人可以做些什么?

二、破题

“大叔,我似乎就是控制型人格啊!”

上周末,一位高中生在后台留言,表达了对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的深深担忧。

然而,在掀起了 “远离控制型人格” 这股浪潮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网络上各种识别控制型人格的方法,对号入座,担心自己就是这种人格。

例如那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孩子,之前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恐惧中。

但她真的是控制型人格吗?

“控制” 这种感觉,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分析:

从读者来信破题,引出“控制型人格”和“远离控制型人格”,并因各种识别人格的方法,人们容易对号入座,陷入自我怀疑和恐惧中。

设疑:控制,到底意味着什么?

方法:把读者来信当作一个例子作解析。

三、每个章节的逻辑结构

1.失控,是最恐怖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最讨厌的,或许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明天能不能吃上饭,不确定父母会不会继续爱自己,不确定伴侣是不是可以陪自己一生……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而此时最需要的,便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即把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

控制感(The Sense of Control),意味着生活较为稳定、可以有序进行,对事物的走向有一定掌控与预测的心理感觉。

分析:我们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因为到处充满不确定性(举例)。要想把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就要有控制感。

逻辑:失控(不确定性)→确定(控制感)。

太多的研究都表明,控制感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曾经有一项发生在养老院的著名研究,便揭露了控制感的重要性。

最终结果表明,那些可以自由选择养什么花、什么时间看电影的老人们,会感到更幸福,最终的寿命也会更长。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做子女的直接为他们决定、办理就行。

但实际上,这却会在无形中剥夺老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无法满足他们对控制感的需求,进而可能会让他们不开心,甚至闹脾气。

分析:上下衔接。上文提出控制感是对生活的确定,可缓解焦虑;接着用著名养老院研究说明控制感给老人们带来的好处,而生活中老人们因被剥夺对生活的的控制感,会适得其反。

逻辑:观点+举例+小结。

方法:举例时,可正向、反向结果相结合。

和老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控制感。在心理学中,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就像需要食物和水那样。

但每个人需要控制感的多少不同,究竟需要 “多少”,会和自己拥有多少控制感呈反比,即一个人越缺乏控制感,那么就会越需要控制感,越想要得到控制感。这也符合 “稀缺理论”:缺什么,就想要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人格到底是什么,无论哪种人格,或许都不是 “问题”,只是彰显着一种 “需要”、一种 “渴望”:

内向 —— 对安静、稳定的需要;

外向 —— 对热闹、刺激的需要;

控制型人格 —— 对控制感的需要……

其实,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拥有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成长中极度缺乏控制感。例如,父母没有提供稳定的回应,对他们的需求爱答不理,这就会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不信任,内心缺少安全感与控制感。

所以,他们在长大后,就会表现出通过控制他人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填补孤独与空虚的内心。

分析:由老人的感受延伸到整个人类,特殊到普遍。“需要控制感”和“已拥有控制感”成反比,即“稀缺理论”。人格与需要相联系,因为缺乏控制感,就会产生对控制感的需要,即成为控制型人格(举例)。

逻辑:具体到一般-稀缺理论-控制型人格。

2.为了得到控制感,我什么都可以做

有着控制型人格的人,为了得到控制感,可能会做出很多令别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特别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到处都充斥着命令式语言:我需要你立刻处理这件事……

分析:控制型人格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命令式语言。作者举例与控制型人格的室友的相处过程,发现对方很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抱歉,一切理所当然。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容易在父母、恋人、朋友面前做出的表现。

逻辑:观点-举例-发散:生活表现。

但除了这种看起来比较直接的控制欲,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 “很微妙的控制欲”,被称为 “受伤的治愈者”(Wounded Healer),他们是怎样满足自己想要得到控制感的欲望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来访者:他们的婚姻很不幸福,因为爱人沾上了各种成瘾,例如酒精成瘾、药物成瘾。

然而,他们却无法离开自己的爱人,也不想离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照顾爱人可以满足自己强烈需要的控制感 —— “爱人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虽然听起来有些毛骨悚然,但这却真实发生着。其实更为普遍的,是存在一些职业,例如医生、护士,甚至心理咨询师,他们自身的职业,可以照顾、改变他人,进而让自己感到极大的控制感。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 “受伤的治愈者” 人格,即在治愈别人的同时,获得控制感,弥补自己的需要。不过这也说明,对控制感的需求,特别普遍,只是需要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方式,不太一样。

分析:承接前文,从“直接的控制欲”进一步讲到“微妙的控制欲”,即通过照顾他人而获得控制感,婚姻中照顾伴侣,医生护士照顾病人,心理咨询师开导到访者等。

逻辑:提问-举例-小结。

3.如果我是控制型人格,该怎么办?

控制型人格(Controlling Personality),更准确地说是过度控制型人格,因为 “控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而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想要控制别人的程度上,几乎没有差异。

分析:控制型人格,主要是指过度控制,而且男女的控制欲不分上下。

不足:第一句后可以说明一下,就如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度过假期,情侣间相处时对彼此的诸多要求,都体现着或多或少的“控制”意识。第二句比较突兀,建议要么不写,要么在句子后再举个例子。

但当这种控制可能给他人带来痛苦与伤害时,那么便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而我们之所以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有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 —— 认为人格不可改变。

毫无疑问,人格是一种特别稳定的特质。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人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例如, Hudson 等心理学家今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告诉我们人格可以改变,而且方法非常简单 ——  持续 15 周的时间,放弃空想、挑战自己,做一些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的典型行为即可。

    如果你想变得外向些,那么就尝试结交新朋友;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那么就尝试花一个小时来搭积木; 

    如果你想更富有责任心,那么就主动争取做项目的负责人,并为最终的成果与效果负      责……

这样的挑战行为持续了 15 周后, Hudson 发现,成功完成挑战的人,确实开始变得更像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分析:因为认为人格不可改变,人们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逻辑:呼应开头(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原因是认为人格不可改变)-心理学家研究反驳此观点。

方法论有了,该怎么做呢?

我们需要来看一看非控制型人格的人,在日常交流中,是怎么做的。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控制型人格典型的交流语言吗?

我需要你立刻处理这件事;

我并没有在寻求你的意见;

不要对我说的提出异议,不要打断我!

分析:控制型人格典型的交流语言,充满命令式语气,要对方绝对地服从。与前文呼应。

同样的话,非控制型人格的人会这样说:

我有些焦虑,害怕自己做不好,我们可以一起来做吗?

你的想法很棒,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我知道你现在很激动,但可以让我先说完,然后你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吗?

分析:非控制型人格的交流语言,是商量式语气。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在无意中通过语言来控制别人,那么下次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辞,这不仅会让别人好受些,也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让你在无形中降低自己的控制欲,“远离” 自己的控制型人格。

改变,从语言开始。

分析:对比控制型人格和非控制性人格的交流语言,自我感受,改变自己的说辞,远离“控制型人格”。

方法:对法说明。

逻辑:如何不变成“控制型人格”-“非控制性人格”和“控制型人格”的语言对比-自我感受。

但,然后呢?

前面我们有提到,控制型人格其实是缺少控制感与安全感。所以,当发现自己想要控制别人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而不是想着要一直控制他人。

这并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些方法,你可以尝试一下。

分析:除了语言上的改变,也有其他的方法。

(1)主动做选择,而不是被动被安排

我们人生中有很多选择,当他人询问自己的意见时,例如出去吃饭,想点些什么菜?放弃那句张口就来的 “随便”,而是为自己争取一下,选择自己想吃的或者喜欢吃的。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当我们可以满足自主性时,便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控制感。同时,每次自主选择后,详细记录当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这样会有利于时刻“提醒” 自己,真的对生活拥有控制感,不再需要通过控制别人,让自己感到安全。

但与此同时,当自己处于主导地位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2)在人群中建立安全感

控制感与安全感的缺失,大多因为父母没有提供及时的回应、伴侣关系不美满造成的,这个时候可以先不要急着从根源突破,而是在其它地方弥补。

例如,你可以加入一个团队,试着在团队中接受他人的建议,体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以及团队的安全感和凝聚力…… 这个过程就好像 “脱敏” 一般,让你慢慢体会信任的感觉。

慢慢地,你学会去寻找甚至创造一个安全港湾,让自己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3) 专业人士,是你最强的支援

如果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自己获得控制感与安全感,那么你便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培养你对生活的控制感,并建立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多一个人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你,你也会更快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分析:方法1.2.3和举例,从自身选择到人际交往再到寻求专业人士帮忙,步步深入。

4.写在最后

还记得大叔在文章开头写到的那位高中生吗?

她特别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控制型人格,但我却一直都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通过几个所谓的 “指标”,来断定他人的人格。

况且,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以让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当你发现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经常想要支配别人时,别着急,也别害怕,因为这种对自身的察觉与认识,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相反,如果你感觉身边某个人的控制欲太强,或者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时,可以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他们保持距离。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点 “控制型人格”,就像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绝对的内向一样。大叔希望你可以保护好自己,同时也不伤害别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分析:呼应开头。适当的控制感是生活所需的,而当控制感过度时,适时做出改变即可。

四、思维导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