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四万亿”王炸,房价真的会猛涨吗?
现在的经济,真的是十分脆弱。
整个世界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点利空,比如说这次的疫情,市场就十分恐慌,大家生怕自己是接最后一棒的韭菜。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增量做大蛋糕,变成存量博弈抢蛋糕。
坦率地说,对于这种改变,我并不意外,没有人能一直站在舞台中央,高光时刻总会过去,
那么在这样一个逐渐放缓下沉的世界里,如果有那么一、二个强刺激,一定会万人瞩目。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一阵,中央推出了47万亿基建投资计划。
刚开始,我和大家一样,十分地兴奋,觉得又是一次全面抄底机会,楼市也能从中获益不少。
可是这两天仔细看下来,觉得虽然是有不少机会,可是大家普遍高估了机遇。
低估高估机会的风险,比错过机会更可怕,今天还是想给大家写几句事实真相,最后给一些还算靠谱的选择。
01
超过47万亿元是什么概念?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年GDP也不过100万亿,相当于这一波的投资计划要花掉去年一半的GDP?
于是不少人便鼓吹,四万亿又要来啦,房价又要像2009年一样暴涨啦。
真的如此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这一次,所谓的47万亿元投资,并不是说一次性要拿出这么多钱投入到基建中,而是一系列、多期限计划的总和。
比如云南,去年一年的GDP才2.3万亿,财政收入才2000亿,怎么可能一次性拿得出5万亿来投资重点项目?
随意打开一份政府投资计划便可以看出,这些钱:
1.只是计划中,具体投不投、投多少,都没定;
2.是多年投资的总和,包括之前已经开工的、今年计划开工的、和处于备案审批阶段的项目。
例如广东,2020列出的5.9万亿的重点投资项目,在2020年一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只有7000亿,占总规模的1/10左右。
比如重庆,2020年将推进924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7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400亿元,不过占总投资额的八分之一。
比如上海,2020年公布的重大建设项目中,部分项目涉及的投资金额至少有3100亿元人民币,但所有项目的年度计划投资只有1500亿元,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更是只有149.8亿元。
那么看来,总投资是多少,和今年一年投入的多少,差距极大,拿投资总额当成2020年的大手笔,非蠢既坏。
如果我们拿2019年各地发改委公布的重点投资计划,apple to apple地和2020年的作对比,可以看到今年公布的计划项目规模不仅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
比如,云南、四川、福建等11个省市2020年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约为27.68万亿,相比2019年公布的27.74万亿,还减少了500多亿,其中,一半以上省市公布的总投资规模是减少的。
如果仅仅看2020年当年的投资规模,和2019年对比,也仅仅增加4.3%而已,还比不上6%的GDP增速。
说白了,这47万亿的投资规模,只是偷换规模的“标题党”罢了。
02
这么看来,这次所谓的“大基建”和历年的政府投资项目并没有“量”上的区别。但是,这次在“质”上却有显著不同。
咱们先回顾一下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
根据发改委的数据,可以看到当年的投资中,有1.5万亿投向了“铁公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向四川等地震灾后重建的1万亿其实也算地区基建,加上3700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年为基础设施建设投下的钱高达2.87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0%以上,“基建狂魔”果然名不虚传。
京沪高铁、珠港澳大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就是那时候的主要投资对象。
而这次呢,各省公布的重大项目投资中,重点项目中的基建的占比依然是很高的,从已经公布详细数据的省市情况来看,基建类投资占比在3成左右,尤其是江苏,超过了40%。
在各种刺激经济的措施中,基建投资无疑是效率最高、见效最快的。
想象一下,上面发下来一大笔钱,要给镇里修路修桥,那么卖水泥黄沙的王二、建筑工人张四、画工程图的李蛋、钢筋工老杨、包工头钱老板都有活干,都有钱拿。
就业率上去了,收入上去了,镇里交通方便了,环境提升了,拿了钱的王二张四李蛋老杨和钱老板去超市、KTV、大酒店、洗浴店一消费,经济不就搞起来了嘛!
而这回,既有熟悉的配方,又有新的亮点,比如“新基建”。
这个词大家这两天应该听到不少,那跟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哪儿呢?
其实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
和公路、造桥、铁路、水利、建筑等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它既是基础设施,又是高新技术,闷头堆钢筋水泥的时代过去啦,咱们搞基础设施也要配合着技术升级嘛,什么5G、大数据、AI、新能源,都把他们跟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才是新一代“基建狂魔”本色。
03
OK,讲到这里,两个结论应该很清晰了:
一、2020年的重点投资,规模是有,但没有各大标题党讲的那么夸张,对我们百万亿GDP的国家来说,都是“常规操作”;
二、基础设施仍是下一步投资的重点,毕竟我们还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新的亮点在于5G、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基础设施的结合。
那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机会呢?
股市就不说了,相关概念股已经被炒的体无完肤,比如下面这个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最近的真的是惨不忍睹。
作为一个楼市号,在概念中发掘落地机会,才是我们的主业。
我想用一个大城市楼市的例子,来给大家说明大基建背景下产业选择的重要性。
杭州在2009年大规模刺激之后,并没有趁热打铁,走制造业的老路,而是壮士断腕,杭锅、杭钢、杭玻等耳熟能详的老工业走下历史舞台,整个城市修炼内功,深耕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云计算等“硬骨头”。
这条路代价很大,杭州的传统产业经历了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的阵痛期,而新兴经济尚在起步中,使得杭州2012-2014连续三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处于历史低位。
孱弱的产业与人口流入,导致2011年-2015年杭州房价回撤很深。我记得,2011年的时候,杭州的房价和上海差不太多,但到了2014年的时候,上海已经比杭州贵了30-50%左右。
不过,戏剧化的是,杭州楼市所有失去的,一下子在2016年-2018年爆发,在3年里面,杭州房价涨了2倍,是这一轮二线城市楼市里表现最好的。
一定会有人问杭州房价,你凭什么那么凶?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记录。
2015年9月,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主办权。
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
2017、2018、2019,杭州连续三年入围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高端人才吸纳能力全国第一。
经过调整后的杭州,经济结构十分合理,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数字经济产业增速强劲。
强大的产业内功带来了大量高新技术人才涌入,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新增高达55.4万,荣登全国第一,并助力杭州人口破千万,大有冲击新的一线城市的趋势。
杭州,卧薪尝胆十年,起于基建,但远不止于基建。
04
那么这一次机会在哪里呢。
首先,大力推动基建的省市区中的核心城市值得看好,比如这次公布的重大投资项目清单里,广东、四川、河南的投资规模名列前茅,那么郑州、成都、广州就值得关注。
看好他们,不只因为于基建,还因为他们是人口大省的省会,在省内有极强的人口向心力,基建加人口双轮驱动迭代,起势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省市区中涉及重大投资的区域和板块需要重点关注,比如杭州余杭南湖板块的阿里巴巴达摩院和菜鸟网络总部等,都将为板块带来大量资金、人才,从而提升板块能级。
我们给大家看过,这些地方及其辐射区的房价都不是太贵,价格低基数加上产业导入,很有想象空间。
最后,新基建涉及的特色板块也会重新为城市赋能,比如大数据中心,由于水电资源丰富、气候凉爽,贵州在这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知道贵阳市中心的房价才只有1万多。
再比如上海的人工智能、深圳的5G、无锡的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基建对于这些城市的产业重构,不可忽视。
以上海为例,我们觉得上海张江板块的复旦国创中心、李政道研究所、交大张江科学园这些地方的潜力很大。我们在《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公布》152个项目中,整理出一些能带来增量高薪人口,非常有利于周边房价的项目,大家后台回复“上海2020”可以获得。
05
中国楼市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足够成熟。
可以说,不管是大机会,还是大泡沫,都不再是一个或者两个事件就能造就的。
所以面对新基建,我们想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回到楼市的基石。
毕竟,房子是给人住的,而人随产业走的,国家的大规模投资会改变产业布局,并进一步改变我们的住所。
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而是慢慢花开结果。
广深港高铁,2005年12月动工,2011年12月通车运营,历时6年。
珠港澳大桥,2009年12月动工,2018年10月开通,历时8年10个月。
大兴机场,2014年12月动工,2019年9月正式通航,历时4年9个月。
过去二十年,基建狂魔,拉开了城乡差距。
未来的新基建,并不是再一次“四万亿”的揠苗助长,而是慢慢积累的内力所带来的实际提升。
会成就哪些新兴城市和新兴地段,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是正文,来自平层86和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