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小团子

越鲜明,越荒凉——读《呼兰河传》有感

2018-04-30  本文已影响13人  毓晨_ddbf

有时候,我觉得呼兰河这座小城离我们是很远的——那些愚昧与粗砺与如今的文明与精致相去甚远了;有时候,又会觉得呼兰河城就在我们身边——好像中国的昨天,或不远处的某个山村,不过也就这个样子。

电影《黄金时代》里,许广平拿着萧红的作品感慨道:“很多人写贫苦,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萧红这样把贫苦写得如此真实。”如此鲜活细腻的笔触,源于萧红自身坎坷而痛苦的生命体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是萧红一生最好的写照,离乡后的她一直在逃亡,从一处到下一处。“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萧红在书中写道。

人们很习惯地对底层人民赋予某种态度。对大泥坑的得过且过、对跳大神的盲目敬畏,对小团圆媳妇的冷漠,人们喜欢站在文明的角度唾弃他们的愚昧无知、麻木自私。对园子里农家的自然之趣、对祖父亲切和善的朴实、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眼光,人们喜欢站在光明的角落讴歌他们的质朴无华、清新脱俗。

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人性终究是复杂的。光明处,必有阴影。

关于人性的复杂,萧红没有刻意回避也没有故意突出,她是很平静的、慢条斯理的。她以儿童化的视角观察着一切:呼兰河里的风俗人情、小城人民的卑琐起居、看客们的扭曲心态、院子里各色人物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生存起伏就像自然伦理中的几粒灰尘,灰尘扬了散了或落了地,又有谁会在意呢?他们过着“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生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就在这卑琐枯燥的生活里,竟透出一股悲凉来,又冷清,又寂寞。萧红悲悯的不只是被虐待至死的团圆媳妇,还悲悯团圆媳妇的婆婆,悲悯那群看团圆媳妇洗澡,看冯歪嘴子笑话的看客。他们怀着“若能听到一点点,哪怕针孔那么大一点,也总没有白挨冻,好作为第二天宣传的材料”的心态,去偷窥刺探别人的生活,作为自己苍白生活鸡零狗碎的点缀。他们是满足的,活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之中,劳碌于自己的生计营生,不关心世界,也不关心人类。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是《呼兰河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草长荣枯、人生冷暖本就是个凄凉的故事。从当事者的圈子中跳出来旁观他人世事轮回,是能看出冷清、寂寞的人生底色吧。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哀。”

(作者 :麴小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