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后的内疚vs失败后的愤怒
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不能意识到父亲和母亲是一对,而到了成熟俄狄浦斯阶段,意味着一个人就不能非常单一的跟单一的人建立关系链接,他要顾虑到他和两个人建立比较复杂的成长关系的体验。
在这个三角关系里,孩子会和同性的父母之间出现竞争,而和异性的父母之间有强烈的渴望、占有和粘连的趋势。俄狄浦斯情结跟之前阶段的特点差别就在于出现了竞争的主题,既然是竞争,就会有输赢,分高低,不同的人对输赢高低的反应特点各不相同。
有位初中生很聪明,考上了重点中学,压力比较大,自己也很上进,强烈的上进心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排名一直有很强的期待,非常焦虑成绩,但是在一次考试提高了200名,进入全校前100名后,这个孩子变得非常焦虑。就是既不情愿当一个普普通通成绩平凡的学生,而呆在一个成绩出众的位置上,又很焦虑。
这是常见的考试焦虑,有些孩子既不想输又不好意思赢,这是内心的一个冲突,就是竞争的超越带来的内疚感。赢了会有内疚感,输了会有很多的不甘心,有时还会带有一种愤怒。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孩子在竞争中没赢的一个反应。一个男孩在焦虑之外还有一定的抑郁反应,对心理咨询治疗也不是非常配合,他感觉咨询师和父母一样是来教育他的。孩子不再上学,沉迷打游戏,因为他的父亲是学校的老师,特别的精明能干,特别的有主见,爱鼓励人上进,而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靠后,父母很心急,很多的指责和批评,孩子就越来越差,进而退学,退学了父母就害怕了不敢指责他了。在咨询中发现,孩子在竞争中,是想赢的,但是一直被父亲碾压,得不到一个胜利的机会,就是想赢一直赢不了,被一个强大的爸爸欺压着,就变成一种愤怒,而这个愤怒有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去反驳父亲,就变成一种被动攻击的方式。你越让我学我就不学了,同时这种攻击性也滞留在自己身上,出现很多躯体的症状,头疼,睡不着觉等。明白了这点,父亲在和孩子互动中更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更愿意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决定。
一个是胜利了,超越了,但是他内疚了;第二个是失败了没赢,但是不甘心,心理憋着股劲,开始被动攻击。花点钱,身体上出现点症状都是小事,危害更深的话很可能在内心深处剥夺孩子的自我,就比较严重了。在三角关系里还有一种情况,冲突一直难以解决,纠结在一个地方无法突破,这样的话这个人的内驱力就会有一种返流的趋势,就是退行。退行会停留在一个内驱力相对满足比较好的阶段,叫固着点,俄狄浦斯期前一个时期是肛欲期,主要的特点是控制与自主,服从权威,服从控制,由自己主宰。就会形成强迫症。
前俄狄浦斯期的强迫带有偏执色彩的强迫,神经症型强迫症会有一个反强迫的力量,如果有反强迫,意味着ego这个功能是在努力的进行调节。神经症强迫的防御一般有置换,反向形成和理智化三种方式。
俄狄浦斯冲突首先要去体会,内在的人物形象之间关系的冲突,一个关系结构之间的冲突,另外还需要有个态度,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内在的关系冲突,在驾驭这个关系冲突的时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水平,也就是说,他不是自己愿意那样的,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导致这样的,停留在这个水平。
我们在实际咨询中,是在提升这个人处理内在关系冲突的能力,告诉他冲突是什么是没有用的,所以一边帮助他去体会内心的关系结构,另一方面要陪伴他去逐渐产生一种整合驾驭冲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