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适应,所以安全
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人心是衡量问题选择路径的主导因素。所以,人心决不能也不会是自由和盲目的心灵,只有参照社会的生活规律,才能判断解决问题,所以社会生活对个人影响极大,个人却很难影响社会生活。即使有所影响,范围也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复杂性和多变性。当前的状态永远不会是他的最终状态,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社会生活产生复杂的联系。如此一来,人心也复杂和隐秘起来,没有人能够真正看穿另一个人。
想要冲破人心难测这个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社会生活逻辑视为世界上一条终极的绝对真理,坚信只要逐步解决由社会生活,主要是个人能力和制度的局限,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就能越来越靠近绝对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社会物质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他们的观点。根据他们的教导,经济基础,即人生活于其中的技术形式决定了“理想的,合乎逻辑的上层建筑”。即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提出的人类社会生活逻辑和绝对真理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概念是一致的。只是历史经验和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经济压力往往会使个人变得目光短浅,从而草率地做出错误的反应。
人在努力摆脱经济压力的时候,可能会不可避免的陷入错误反应的陷阱。在努力靠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越过无数这样的错误。每个人确立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所以,我们从小就在社会的束缚当中,寻找着一条既能保证自身安全又能与外在环境相适应的道路,也许在婴儿期,我们就已经知道,在现实当中做到哪一步才算获得了真正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安全不是脱离险境的安全,而是一种舒适优越的生存环境。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安全系数,就像机器在某个安全系数内才能以良好的状态运转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平安长大,这种层次的安全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心里还有控制别人,超越别人的欲望,别以为只有大人才有这种欲望,小孩子其实也是有的。
凌驾于所有竞争者直上,这是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欲望。在儿童时期,优越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早就已制定的两个目标:获得安全感,证明自己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孩子会想方设法获得优越感,目标越明确,心底的不安就越重。而在人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这种情绪还会越来越强。
遇到必须即刻做出反应的紧急情况,因为害怕应对失当从而受到责难,于是寻找借口以逃避责任。这种行为其实反倒暴露了人心里对优越感的渴望,以逃避的态度面对紧急情况的人,如果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也可能会选择迎难而上。人心里的目标虽然一致,行动却可能截然相反,因为人心的反应,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这点尤其需要注意。
换句话说,心里的反应未必是最终答案,因为他有强,很强的片面性和暂时性。孩子是这样,成人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评价自己的心灵时,目光一定要放长远一些,同样的事情,悲观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就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性格变得懦弱,内向和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