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
————《猜火车》
这部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导演的作品在很多人心中是神作,是青春,是符号。打从上映开始各类网站,社交应用,官媒自媒,各路大神从各个角度都给出了非常牛逼精辟的评论和观影体验分享。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从1996年算起至今23年,为何第一篇要聊聊这个被解读的如此透彻的电影呢?观影即心境,马先森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2002年,大学二年级,看完之后淋漓大汗,一声长叹——这特么才叫青春。从此《猜火车》杀进本人最爱电影第一名,从未被撼动。几年前自媒体风生水起之时,也想赶个热潮弄个关于电影的公众号,曾经夸下海口,第一篇必须写这部最爱。激动的又重温了一遍《猜火车》,当时看完慌得一批,完全看不懂。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这个心结和困惑就一直留在了脑袋里。公众号拖延症3年,粉丝8位。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终于,今天再看,我忽然懂了。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只有前行,无法下车。
这部影片有趣的地方是,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都有个共识,那就是——“这部电影是拍给我的。”曾经无数青年以能背诵那段巨长的台词为荣,然后潇洒深沉的说出最后一一句:
“我选择,不选择。”
说来奇怪,吸毒,性开放,其实在天朝的青春是很遥远的事情,但电影中营造的迷茫和虚无的状态氛围,一瞬间让我们感同身受,觉得青春就该如此,我们的青春也是如此破烂不堪,五脊六兽。只是在爱尔兰是猜火车,在天朝东北可能就是数烟屁。于是吸毒变成了幌子,瓶子里放的不过是维他命C。那时我们都挤在一节车厢,鄙视那些墨守成规,对号入座的同龄人。我们拆掉座位,我们逃票,我们吼哈乱叫,我们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以为那就是不选择。
青春的迷茫不可怕,迷茫也代表着思考的开始。
如果跳出青春的躁动再去看这部电影,对于青春该如何,导演并未给出一种绝对的答案和倾向,这种暧昧的态度,就造成了很多国家上映的争议。有些国家拒绝上映,理由是有大段的吸毒描写,有的国家鼓励青少年去看,因为吸毒的危害显而易见。在这种暧昧之下,只有一种态度是暗涛汹涌的,那就——青春易逝,拒绝无聊。
谁能守得住青春?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手动滑稽……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也许青春该干什么没有正确答案,但青春一转眼就没了,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借变态男之口,调侃各路大牌,连大卫·鲍伊(David Bowie)都未能幸免。请注意吐槽的对比时间点,开始和之后。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主人公雷顿的转变也是从小女友的那句,“You‘re not getting any younger.”开始的。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这句话成了影片的转折点。
影片从此刻开始,有几个变化,其一原本魔幻的气质开始变得脚踏实地了,开篇那些盘旋在脑海里凡尘问题开始有了答案,他们不需要工作吗?都这个熊样了爸妈早干嘛去了?男朋友这个德行爸妈还邀请吃早餐?WTF。嗯哼,从这里开始想要的答案都有了。雷顿开始活的像个人了。影片的光也开始有了变化,之前的阴郁气质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整个明亮的布光,像一部风光片。音乐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是讽刺吗?不尽然,就像我开篇说的:观影即心境。看世界亦如此。雷顿的心境变化了而已。
变化其二,也正是从此刻起,故事的展开开始是连贯的线性了,不再是诗一般的跳跃(当然之前也是用这种方式暗喻主人公吸毒的精神状态)。而且道德感的平衡开始打破了。原本你会觉得这几个狐朋狗友各有各的毛病,倒也可以接受,一个热爱暴力但坚决拒绝毒品,一个游手好闲但对艺术,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猪队友但真的是纯粹好哥们。一旦平衡打破那一刻开始,厌恶感就产生了,这时再想想黛安娜说的那就话,“The world is changing!”无奈的是,这种改变是把双刃剑。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厌恶感不仅仅是来自于对朋友的不能接受,更多也是来自对曾经生活的否认。每天醒来就开始偷鸡摸狗,一天天重复着。不管偷多少都不够,不管做到什么程度第二天起床依然要重做一遍。各位想想……和什么很类似,给个提示:两个字,动宾短语,第一个字还有点色色羞羞的味道,第二字就是即使你今天加班了,第二天依然……(有“班”了,过!)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两人在床上关于Iggy Pop的对话意味深长。
于是不可避免,如果雷顿想摆脱这种生活,看似有那么多的选项,但实际呢?他没得选。这里的表达其实也很暧昧,雷顿的结局大快人心,但和开篇桀骜不驯到最后被真香打脸又带了点讽刺味道。纠结在一块让人细琢磨起来不是那么畅快。
可说到底,谁又能评判谁的青春更有份量呢。
我猜你也在这列火车上《猜火车》也许青春做什么都没有错,一旦说出“You’re too young.”你的青春就宣告结束。所谓青春,就是那句无所畏惧的回答,“I’m too young for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