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爸妈读心术育儿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早恋”并不可怕, 不懂爱才可怕!

2017-10-17  本文已影响7人  小爸妈读心术

原创2017-09-27李桂云丨小爸妈读心术

阳光快乐的儿子从小就自带好人缘,跟男女同学都相处的很好。儿子十二三岁的时候,几个任课老师不止一次提醒我,说他招女生喜欢,最后干脆给我下了“预防早恋”的最后通牒。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尽管以前从老师闪烁的言辞中听出了潜台词,可是,老师这么明确的告知,真的一时难以接受,脑海中各种念头飘过: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怎么能早恋?!这个年纪,早恋带来的影响几乎等同于荒废!要不要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我几乎怒不可遏,但仍迅速的告诉自己,要冷静。

发火人人都会,但是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激化,宜疏不宜堵,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才是关键。

帮儿子刷洗书包的时候经常看到小纸条,每每仔细收好,放在他的书桌上,都会看得出来,儿子心里其实非常忐忑,却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不能确定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更不知道妈妈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

我只轻描淡写地告诉他:“被那么多男女同学喜欢,说明你很棒!其实在妈妈眼里,没有这么狭隘,小学生、初中生成排、成队的一起上学、放学,能算早恋吗?高中生在食堂里面一起吃顿饭,何况吃饭的时间这么短,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男生和女生说几句话,也叫早恋吗?在妈妈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了。”

我说地很轻松,儿子却听地很认真:“妈妈,你和爸爸都是这么认为的?”,儿子显然惴惴不安,他十分担心爸爸会不会劈头盖脸地揍他一顿。“爸爸也知道你长大了,会妥善处理好的。”有了这次对话,儿子反而对我打开了心门,这个话题似乎变得没有那么“不可触”。

有时候,他会看似“不经意”地问我:“妈妈,漂亮的女生和学习好的女生你更喜欢哪个?”照镜子的时间明显多了起来,每次看到,真想送给他一句:“有照镜子的功夫多背诵几个单词比什么都强!”想了想还是闭嘴没吭声。唠叨只是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儿子根本听不进去,相反,会增加他的逆反心理,与事无补。与其逆反期遇见更年期,成天闹的家里鸡犬不宁,不如本着对待叛逆孩子的八字方针“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更有效。

何况,所谓的“早恋”,几乎是国内特有的一个名词,青春期孩子异性之间相互吸引是很正常的现象。话又说回来,恋爱什么时候算早呢?

儿子考上大学后,老师和儿子问我当初怎么敢这么掉以轻心、这么放松;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我说:“很简单,一来是别人给他写的纸条,是别人主动而非他主动,即便有错,错误也不在他;即便在他,他的错误也是他性格好、别人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最重要的是他和很多同学都玩得好,又不是单独和哪个女生成天腻歪在一起。所以根本不必草木皆兵,紧张至此。顺其自然,孩子长大明白后就会自己取舍。”

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给敏感的孩子贴标签,尤其是错贴标签。

我的朋友茗,现在已近不惑之年,当年在农村学习很好,高三最后一年冲刺阶段,茗身体不好,成绩下滑的厉害,她当时心里很着急。没想到茗的母亲却说她是不是因为谈恋爱分心了。母亲无意间“早恋”的帽子象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茗喘不过气来,便开始认真地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要有早恋的任何迹象。“当年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给周围人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根本没有早恋这件事情上了,哪里还有多少心思来学习!爬坡的紧要关头,如果家人给予有力的支持,我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茗的经历确实给我诸多感慨。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他自我欣赏,便以为人人都欣赏他,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都对他没有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儿子当初也是懵懵懂懂,看他周围这么多的假想观众——老师和周围的家长,对“早恋”现象反映的这么强烈,无形中激发了他的逆反心,作为他假想观众之一的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估计家长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视所谓的“早恋”为洪水猛兽,对处于青春期假想观众阶段的孩子反倒成了一种推波助澜的强化。

最好的处理办法,几千年前咱们聪明智慧的老祖宗已经告诉我们要道法自然,就是无为而治、淡化处理,与其围追堵截,不如疏通,顺其自然。

那如果孩子真的“早恋”,

该如何针对性地解决呢?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不要草木皆兵,乱了自己的阵脚,可以告诉孩子:青春期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很正常,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要发展为“恋爱”。

这个时候可以充当倾听者,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心里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和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可信赖的成人朋友或者家长吐露心声。

家长应该明白,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在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可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使课余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