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广院
我与广院
今天是我的母校中囯传媒大学65周年的校庆日,我读书的时候是北京广播学院,所以我们都习惯了称为"北广"或"广院"。回首我在广院读书的日子以及我成长的经历,彷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广泛院的校园,那一排排的白杨小路曾经留下了我的足迹,我多次回到母校学习,包括读研以及各种培训班等,所以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记得在25年也就是广告院40周年的校庆活动筹备时,时任广院副院长的王纪言老师(凤凰卫生视中文台台长)打电话给我,说是要搞一台40周年校庆晚会在央视三套播出,现在经费不足,让我想想办法,即然是王院长说了我一定会尽力帮助解决。我把此事告诉了台长,台长让我通知王院长下午三时回话,上班后召开台办公会议,我焦急的等待着会议结束,终于盼到了台长从会议室出来,告诉我让王院长把帐号发过来马上就汇,我把消息告诉了王院长,台显出25万元经费用于校庆晚会,王院长高兴坏了,马上让负责的徐仿洲老师把帐号发给我,下午就汇了,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使得校庆晚会顺利进行。在晚会中有一个节目环节,是来自于全国东南西北中的校友祝贺母校生日快乐的画面,其中的"南"就由我来负责拍摄,按照晚会的要求来制作节目。我们在海南的全体广院校友在天涯海角的巨石前点燃起了煹火,大家在镜头前向母校招手祝福,欢快融洽,我也应邀参加了母校40周年的校庆活动。
我感谢广院,在这里我接受了电视文化的启蒙教育,对电视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使我走上了电视艺术创作的道路。我的每一步路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指导。记得我拍第一部电视剧《女儿碑》时,时任电视系主任钟大年老师亲自为我的戏做后期剪辑工作,我们一个星期呆在后期的机房里,几乎每天都是通宵。钟大年老师告诉我:"做电视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在你没有成名的时候,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你所有的辛苦和付出观众是不会知道的,他们看到的是每集45分钟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立志做一个好的电视人,把电视艺术创作当成了我的终身职业,没想到电视曾经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荣光和骄傲、也给了我太多的痛苦和悲伤。我在拍电视剧《徽商》的时候,钟大年老师和任金洲老师利用春节到海南为我做后期工作,放弃了春节和亲人过年。在《椰林湾》的首播新闻发布会上,叶家铮老师和高鑫老师出席研讨会,为我的电视剧写文章。我与我们系的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前几年在77届广院毕业生聚会的时候,我应邀参加,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师,他们都老了,但却没有忘记成,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讲新闻的叶凤英老师拉着我对我说:"王栋,我们都知道你的经历,什么都不要说了,这几年你受苦了,我们都牵挂着你。"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是啊,母校一直都在关心着我,老师更是惦记着我,我读研的时候生病了,时任院长刘継南老师亲自到我的房间去看望我,我困难的时候,晓春老师在帮助我,我创作的电视剧都有老师的功劳,晓春老师和周月亮教授百忙中抽空为我改剧本,还有我的班主任胡芳老师,她现在是电视新闻学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只要是有朋友的孩子考中传,她都会给予解答,电话里让我回学校看看。我也想回到学校看看我曾经读书的地方看看,回忆我的青春时光,重新做一次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课,虽然我曾经多次回到广院学习,但我仍然没有当够学生,能够成为广院的学生是我终身之幸事,选择电视更是我一生无悔的事业。我已经离开广院很多年,学校的风物历历在眼前,好像我又回到了广院,我不在了,但校园里的白杨树仍然挺立在校园的小路两旁,耳边又响起了校歌的声音,那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最美的旋律,最动听的歌。
我的母校在我的心中有着特殊的重量,读书给了我知识和快乐,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有的同学成为我终生的伙伴和朋友,无论什么时候,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叫一声"同学"很沉重,也很亲切,而今同学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同学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我们是同学,我们都是广院人,我们都拥有共同的母校——-中囯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
电视给了事业上的辉煌,也给予我无限的荣光和过去,同时也给了我苦难的电视人生,电视成为我一生唯一的选择和职业,我即然付出了就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哪怕前途再艰难再坎坷也要砥砺前行。感谢广院,给了我精彩的电视人生,祝福我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