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 「期望效应」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期望效应」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待,会对他人的表现产生影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用于证实心理学实验的有效性(研究先驱:罗伯特.罗森塔尔):
他们请心理系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并不知道成为了被试)。他们中一部分被告知将要训练较高智力水平的“聪明鼠”;另一部分被告知要训练比较迟钝的“笨鼠”。请他们分别训练老鼠完成各种技能。
结果:与得到笨鼠的一组相比,得到聪明鼠的一组他们的老鼠学习技能的速度明显快了许多。事实上,两组都是标准实验鼠,而且是随机分配的。他们在训练动物时无意识施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引起科学研究的注意,研究者更加谨慎的使用实验程序来避免类似的期望效应。
研究者-罗森塔尔还在实验室外进行了该实验,类似的偏见和期望效应也会出现。如在学习的课堂上:
开学之初,他们对1-6/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他们告诉教师,学生接受的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作出预测,使教师相信在测验中得高分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在未来这个学年中将有所提高。实际上该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然后每个班主任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得分最高的学生,实际上教师所得到的前十名学生是被随机分配的。
接近学年结束,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IQ测验。结果发现:
1、那些被教师认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
2、这些作用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
对这种结果的原因研究者进一步的解释为:
1、低龄儿童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更强,也许他们更易变化。
2、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心目中形成牢固印象,因此教师的期望效应可能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3、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这些方式包括:特说的语气、眼神、姿势和学生的身体接触等。
4、后来的几位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录像,看到了在细微之处,教师表现出对“聪明”学生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课堂回答给予更多的赞同。
同时发现,这些在教师心目中存在较高期望值的学生更喜欢学校的生活,更乐意接受教师对其建设性批评,并更努力对此进行改进和提高。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