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读本书每天写1000字

关于教育,我们所接受的,可能都是错的

2018-10-24  本文已影响2人  山谷清风

《优秀的绵羊》是威廉-德雷谢维奇所写的一本书,德雷谢维奇曾经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做为一名长年在常青藤名校任教的老师,在精英教育的缺陷问题上,他有很独到和深入的见解,除此之外,他还是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

德雷谢维奇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学的教授,他的几位兄弟姐妹都从事医疗事业,出身于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世家。在高中时,由于受益于两位科学老师,他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主修了生物学和心理学双学位,后来意识到自己应该主修英国文学,可是为时已经晚。

大学毕业后,本来打算去法学院的,后了进了新闻学院,可他在新闻学院并不顺利,因为他既不想成为一名律师,也不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硕士毕业,他走访了几位朋友,通过与他们交流,使他猛然醒悟,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后来极其费力地申请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追寻自己的梦。

1. 精英教育的困境,都是羊圈里的羊

书中,作者德雷谢维奇教授认为现在的美国精英教育,尤其是常春藤院校已经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正在培养大批过度自信却又输不起、固步自封、与社会脱节,不懂得如何思考的“精英“学生。

他认为当前的教育系统,没有让学生接受任何意义的教育,灌输的仅是一套让人排斥却又无法摆脱的价值观,只是培养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却没有教育他们去领悟生命的意义,缺乏想象力,按部就班地生活,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帮助他们去构建自己的未来。

德雷谢维奇指出,教育应该是照料人的灵魂,反思人生。

周围很多朋友已经或打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美等国,我没有去国外求过学。据了解,美英两国的公立学校都是比较放松的,课程也不多,大家上学基本都是玩,因为公立学校的定位是培养未来的工人,而私立学校则严格得多,学习压力非常大,他们培养的是未来的精英。任何社会,精英毕竟是少数,竞争自然异常激烈。

那些去国外读书的孩子,承受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除了学业外,还需要照料自己的生活,如果有可能,还要融入当地的社会,这些不单是钱能解决的,这与父母的培养和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国外的教育都是轻松愉快的,其实精英教育国内外都差不多,精英是有门槛的,对谁来说都不轻松。那些可以到国外享受轻松教育的人,只是有强大的家庭和父母做后盾,他们走到哪里都有优势。

精英教育有个特点,他们不给孩子以犯错的机会,因为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使得他们对风险极力回避,而这,恰恰阻碍了个人的成长。

2.我们所坚信的,可能都是错的

学校教的可能是错的

德雷谢维奇认为,一些常青藤高校的精英学生,他们看起来都很优秀,其实就是一群懦弱的、懵懂无知的、盲目追随的绵羊。

多年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为了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金融和咨询,在校期间无节制地参加课外活动,不断地积累证书,不断地竞争。

毕业后,他们找到别人艳羡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可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对新生活的想象力,终其一生,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去开辟自己的道路。

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

德雷谢维奇教授总结说,有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是直升机型父母,另一种是溺爱型父母。

直升机型父母像直升机一样,总是盘旋在孩子的头顶,时刻监督,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好孩子。2011年出版的《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就是这类父母的典型代表,她对两个女儿的教育,给她们以无穷的压力,而这只是对她自己“个人成绩”的无限追求,虎妈并不懂得生活,她认为女儿也不该享受生活。

让子女快乐并不是直升机型父母的重点,控制子女才是本质。他们有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去实现,想着子女成龙成凤,好让自己脸上有光。

溺爱型父母尊重孩子意愿,对孩子不管不顾,只给鼓励,不给惩罚。这样的父母,自己小时候一般比较过得比较辛苦,于是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怕孩子受了半点委屈,他们想为孩子提供好一切,自己所缺失的、没有得到的,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得以补偿。

你看,直升机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两种类型的父母,都不让孩子去犯错,可犯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犯错还有大把的时间去修正和弥补,只要不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还有不要屡次犯同样的错。

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是错的

学习并不是为了每门课程都拿个好成绩,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考,因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走出校门后,用不了几年就过时了,所以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如果不去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那么终将无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跨界整合的知识高手。

3.通识教育的意义

未来的新人类,应该是具有学识的广度,跨学科论知识的深度,信息敏感度以及待人处事灵活度的人,同时,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能力和创新的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的人,唯有通识教育才能产生。

通识教育定义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学识的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知识进行思辨,对信息进行判断,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辩驳,最后表达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缓慢的,见效很慢,需要贯穿大学4年。

但通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你由于生计所迫,必须找到一份工作,那你还是要找准一个专业,先学习一门技能。

通识和科普是不一样,科普是为了让你知道某类学科知识的一些皮毛。通识训练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通用语言。

乔布斯所拥有有科技+人文的理念和气质,帮他重塑苹果,建立了苹果帝国,可见,科技与人文并不矛盾。

事实上,科技、人文和艺术,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使命。

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效率的提升,并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人文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会;而艺术,正如雪莱所说,是让灵魂惊醒过来,引起人的共鸣,艺术的魅力在于:带着我们去了远方,但让我们感受到回到了家。

这不就是《大学》里说的“止于至善”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