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香学

香的中国文化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Benny小粘糊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华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国际上有一种评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与它的人民使用香料的数量成正比,生活中对香料的使用已是社会文明的象徵。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与香料结下不解之缘。而中华的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制香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在香文化方面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炎帝神农时代,就採集树皮草根用作医药品,並把有香气的物品用来驱疫避秽、清净身心,用於祭祀、敬天和丧葬。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大量的使用单一香料;到秦汉时期,香在宫廷贵族中大肆盛行,並借中医之法,依香料所属之性,对多种香药进行炮製配伍,和合成香,使香药尽展其性,至此后,香不再为单一香料,而是调和多种香药的合香,这对於香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魏晋时期,香从宫廷扩展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用香蔚然成风,留下大量优美的描写香的诗文;至隋唐,由於大批优秀的中医、佛教道教人士和文人的积极参与,以及香料种类的丰富,对香的研究利用步入了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此时的香已是专香专用了;到宋代,香文化更加繁荣,香已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海上丝绸之路已被称为香料之路,宋朝政府对香料贸易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库的一大笔收入;明清时期,香文化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至清朝,香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红楼梦》在內的各类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对香的记述。

 香文化属於高雅文化,她隨着社会的消长而消长。晚清以后,社会动盪不安,外部列强入侵,內部战乱不断, 民不聊生,至新中国创立时,已是一穷二白,百业待兴。这样的氛围,严重的阻碍了香文化的发展,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內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在庙宇之中得以保留,传统制香工艺更是难寻踪跡,香文化也趋於没落凋亡。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伟大的佛陀教育在中华大地展现出了无限生机,其必然会促进香文 化的復苏与发展。但是现阶段,由於香文化的断代,人们对香文化知识的严重缺乏,作为佛事活动主要內容的“香”出现了质的蜕变。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制香工艺。香料的选择、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弃了,其后果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大量的化学有害香品,用稻草、秸秆、以及化学胶、化学香精製成的劣质香,正在严重污染着佛家的清静庄严之地。一位隱修高僧无不感叹地说:“金钱社会,心香不生,假香污染道场,正念难起,正法何以传继。”可见,香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刻了。

  从香的发展看倡导绿色用香的重要性

 在几大宗教形成之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香料,民间广泛採用香料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又因香与人的精神活动关係密切,古往今来的宗教都对香格外关注,而佛教尤甚。从佛教两千年前进入中国伊始,就系统地將中国的香文化逐步的融入到佛教的文化之中。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佛教用香已完全的吸取了我国使用“和香”的理念 。隨着社会的发展,及佛、道、儒、中医人士的参与,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制香技艺的发展。可以说,传统香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经过了数代大德高贤、高僧的逐步完善,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產!

  传统香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圣先贤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香对人的作用问题。其中包括了养生保健、供养效果、沟通效果等方面,归结到佛家用香上,就是要解决修行结果的问题。也正是这一原因,历史上形成了用香的显密不同、汉藏不同,层次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用香,是为了不同的修行法门、层次达到共同的境界,也就是以外香培补、养护自性真香,结出根本的果。明·文征明在总结用香效果时写道:“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佛教称香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香严童子则称香为:“达到圆通法门,以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胜”。香的庄严,香的高雅,香的独特功效,正是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完善的问题。从製作传统香的严格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古人制香的谨慎态度:药的產地、炮製,配伍时两、钱、分的精確计算,製作时间的规定,制香场所的斋戒,未婚男女的参与,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精益求精。以这样严格的要求来做香,其表达的是一颗诚敬的心 ,是对眾生的负责,是在穷尽人之力而求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佛言“心诚则灵”,诚心辅以妙香,应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香,以其馨香嫋嫋的特点,常用来清洁环境、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它被当作一种载体,用以表达一份虔诚、一份敬仰、一种灵悟净妙之心。可惜烧香的人很多,真正认识香所代表的意义、能用心来敬香的人极少。 由於近百年来香文化的断代,现今大多数香只是继承了香的外形,所用原料是化学成分或单一植物成份。化学香精只能在气味上进行简单模仿,不具备香的养生功效,且长期使用会带来危害,而在西汉时期,香已不再为单一植物成份了。在用香的心态上也有“心到就行”的心理。比较之下不难看出,如今对香的製作与使用,在香的发展史上已是一种倒退,而这种倒退如进一步蔓延,势必引发相连贯的负面影响。

二、从香保健养生、颐养本性角度看倡导绿色用香的重要性

  香,须能芳香怡神、安神养生、开窍开慧、通化凡圣。

  黄帝曰:“ 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 ”。脾为后天之本,有着统率与调和其他臟腑的作用,人的健康与智慧的生髮都与脾臟有着密切的关係,这一论述从香与人体关係的角度,阐明了香对人的重要作用。

  中医对香于人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其具有 宣通三焦、升降诸气 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诸气膹鬱,皆属於肺,故上焦气滯而用之者,乃金鬱则泻之中气不运,皆属於脾,故中焦气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

大肠气滯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鬱则为痛,故下焦气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由此可见,古时修行者焚香,其主要目的是借助香的“宣通三焦,升降诸气”的作用调理气血提高修行的效益,以养生养性。

  我国着名的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对香有着精闢的论述,他研究了炎黄帝以后人类的发展,总结出的养生理论是: 五穀养口亦养命也,香气养鼻亦养性也 。从中反映出了有形的五穀与无形的香对於养生的不同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人是分为“本命”和“本性”两个部分的,现今谈养生多指养护“本命”的部分—身体,而传统的养生则注重命与性的和合,指出“命无性则立”“性和则命安”。人若不善养护本性,则百病丛生,饮食医药只可解一时之急而难解根本之忧。现在人们多注重吃,於是吃的营养过剩了,吃的性命不了,越保健病越多。而这种性命不合导致的疾病与劳累所產生的疾病相比,在治疗难度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中医认为,上医是养生的医生,医未病之病,所常用养生健体的方式中就包括了焚香。因此古人取药制香,焚之而催发药性,隨鼻息孔窍而入周身气血经络,滋养百脉,通经开窍,活血养气,以达润身养性之果。

  从以上黄帝、司马迁、李时珍对香的论述及传统中医的焚香养生中,香作用之殊圣可略见一斑,同时这也是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社会各阶层所广泛喜爱的主要原因。

  传统香的用料与炮製,是传统香品质好坏的关键所在。

  先贤们为何要如此注重香的品质,是引起我们深思的核心问题。传统香的用料约有一千余种,常用料也有近百种,均取自于天然。这些香药在製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还要进行相应的炮製。以檀香为例,古人在通晓其药性后有着明確的论述 :檀木生长於南方炙热之地,其性属火,如单烧、裸焚,易气浮上燥,久而不能安神。而对其炮製的方法就有三十余种之多,古人为什么这样做?是为了通过炮製,消除香药中的不利成分,让其发挥出最佳的药性,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效果”是什么?有大智慧的人肯定是十分清楚,就我们平凡的人来讲,经过推断也可以略知其大概。简单的讲就是有利於人的健康和修行。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是与修行的根本处有关的,就是有利於 “本性” 的养护。人们为什么要修行,要修佛、修道、修道德?就是为了修养“本性”。孟子在说到香的作用时指出“ 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命安 ”,正是说明了“香”是 眾生“本性” 的需求。而佛教、道教、儒教都指向“本性”的问题:

佛教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道教讲修真炼性,炼性成真;

儒教讲养德尽性,尽性为圣。

  而佛、道、儒三教都与香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知,香是修道的助缘,是以外香培补、养护自性真香,结出根本的果。所以传统香在製作上不仅注重选料和炮製,而且还要按天时地利而变其配伍,使香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使之真正成为人与本性沟通的桥樑和自行圆满的助缘。

  在古时,制香、制伞、鲜花三种行业被誉为“纯善的事业”。而现在的制香大都採用化学工艺生產,仅保留了香的外表,所追求的只是气味上的“香气悦鼻”,这不仅失掉了香颐养本性的根本作用,並且还有着许多有害的因素,而其实际意义又有多少?

  由於近百年来香文化的断代,致使现代的人们对香的认识还处於朦朧阶段,从而导致了盲目烧香、滥烧香的现象,所用香多为劣质有害之假香,系用锯末木粉加香精染色后製成。据香港理工大学科研部门的专家研究证实:化学香中的香精、染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苯”和“甲醛”, 苯类物属於芳香族,在化学制香中作为香味剂得以大量应用,甲醛具有较强的黏合性作为胶粘剂使用。 这二者都属强烈致癌物,被国家列为一类空气污染物,在建筑装修等生活领域对其严加控制。而其在燃烧时的毒性是常态挥发毒性的 5—7倍!如此严重的污染,把清净幽雅的佛门圣地搞得乌烟瘴气,不但佛像文物倍受毒烟熏燎,对於久处这种环境中的僧眾,危害更是不可估计,因香气从口鼻、毫毛孔窍入体,直接通於肺腑气血,对身与心都有很大的影响。修行人六根敏锐,气脉畅通,如用化学香,入体则毒,扰乱定境,易引烦恼,火气上升,不但不安神,反使身心受损,徒增违缘,故真修法弟子不可不察!同样,在家庭中使用化学香,非但达不到真正敬佛的目的,更致使生活空间遭受染汙,损害着自己与家人的身体健康!內地及香港、臺湾的多家媒体都曾对化学香的危害进行了报导,从中反映出了人们对於绿色用香的理性关注。相信隨着香文化的普及,传统香所具备的保健养生、颐养本性、绿色环保的特点会被现代的人们重新认可。

三、从佛教发展趋势看倡导绿色用香的重要性 ,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佛教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大乘佛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必將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必將起到深远的影响。首届 “世界佛教论坛”在我国的成功召开,反映出了党和政府对佛教发展的重视与关怀。数千年来,香文化与佛教文化唇齿相依,佛教的发展,必將推动整个香文化的恢復与繁荣。

  香文化是代表着人类文明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它隨着社会的消长而消长,于乱世之时衰微于盛世之时繁荣。 鸦片战爭以来,中华民族身陷內忧外患之中,至新中国成立时,诺大的国家一穷二白。这种背景香文化难以发展。时至今日,经过五十多年的奋发图强,中华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建国初期有了翻天復地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国策的確立,必將使中华民族迈入盛世!回顾历史可知,盛世之下香文化必然崛起。而目前香的现状相比社会文明及佛教的发展趋势相距甚远,化学香充斥於市场、寺庙和家庭之中。许多大眾想亲近它,却惧其毒害而避而远之。《入阿毗达磨论》云: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可见佛法对香的定义是十分深刻而科学的。这表明,蕴含化学毒害的香与佛教的发展环境是不相適宜的,而且愈趋理性的人们,亦难以接受一个弥漫着严重化学染汙的佛教氛围,因此佛法的进一步弘扬,真香相伴不可或缺。

香文化发展的曙光

  对於近十几年各种场合劣质香品、有害香品的氾滥,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这里面既有大德名宿,更有眾多的年轻法师、学者和居士。他们不仅在呼吁绿色用香,而且为了利国利生,更有有识之士排除困难开发挖掘历史传统名香,对中国香文化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与研究。他们的行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许多寺院在正確引导香客的同时,禁止有害香品进入寺庙,为号召大眾缔造身边净土,回归绿色敬佛环境做出了榜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