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散文想法

一场与“自己”的谈话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78人  指尖喵

有段时间喜欢那个小眼睛的李诞,觉得他活得明白。

可是当我跟好友说起的时候,她很惊讶地说,难道你不知道吗?他为了跟女朋友在直播节目里面卖衣服,公然说不买衣服的都是垃圾。他是被团队包装出来的,知道大众喜欢什么,故意吸引注意力。

惊讶之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毕竟谁也不知道真相。有团队包装他,也或许有团队在黑化他,断章取义这事也不无可能。

但是说到制造大众的喜好,这背后就值得认真思考一下了。

最近偶尔会听一些写作的网课,老师一直在传授她是如何写出阅读量100W+的文章。基本就可以总结成紧追热点,出其不意的立意,引申,拔高,再加新奇的开头,结尾与标题。

我去搜了几篇她的文章,确实是看了之后就一腔热血在激荡。

可是当你知道那些令你心潮澎湃的励志文章其实都是可以用套路制造出来的,因为他们知道大家都害怕平凡,难道你不觉得细思极恐吗?

梁晓声在有篇文章里说,现在的中国人似乎都在惧怕着一种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因为现在的文化在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

可是所谓的不平凡最终也是落向了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传媒界,文化界,思想界都在尽力讴歌那些所谓的“精英”。

这是一个人人渴望当“精英”的文化。

看张首晟在混沌大学的演讲视频,他说到年轻时候的偶像是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那是他一开始学习的动力。

可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以科学家为偶像,一波老铁刷火箭的同时,一边被小鲜肉霸屏。

这周朋友从美国回来,来家里做客。吃完晚饭我们闲聊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她说她在美国几年,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区别是,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有一根界限分明的线。

彼此不会逾越,不会评判,只会保持尊重。

不管平凡与否,大家尊重你的工作,尊重你的性格,尊重你的喜好。

而在中国,大家总是要对你进行评价,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所以很多人也是被这样的评判绑在了人生的十字架上。生怕一个懈怠,就在有生之年成了平凡的普罗大众。

人在精神上的丰满,人性上的完善,都没有因为盛世而盛,强国而强。

网上有个有关王思聪的故事。有一次王思聪跟大家一起吃麻辣烫,经理为了讨好他,只在他的麻辣烫里加了几只鲍鱼。这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应该能开心好几天的事情,可是王思聪的反应竟然是“你这几千块的鲍鱼毁了我十几块的麻辣烫”。

因为拥有,所以不在乎。你愈在乎自己的平凡,愈暴露内心的贫瘠。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接纳自己的平凡。而只有精神富足,你的内心平和才能不以外界为转移,才能真的做“自己”。

当然,平凡不是不作为的通行证。

最后,分享一段设计师山本耀司对“自己”的定义。以前读不懂,当经历了某些事情以后,觉得特别有道理。

“自己”,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

反弹回来,

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

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这才是自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