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
四书又称“四子书”或四子,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部儒家著作的总称。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纯铜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
《大学》原为《礼记》的滴二十四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是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道德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的论述。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鉴读】读罢此章,让人三省吾身。此章想人们展示的是儒家“三纲八目”的要义,“三纲”指的是“明德、清民、止于至善”,这不但是《大学》的宗旨和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终极目标。所谓“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为实现“三纲”而专门设立的教育框架,也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进修阶梯。
“八目”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和”内修“连在一起,构成”独善其身“之意又可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视为”兼善天下“之意。
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深受“三纲八目”之影响,有人“独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有人则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康诰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讠是)天之明命。”《尧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鉴读】《大学》指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性和德行方面的差异。人们身上很多邪恶的品质都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儒家先哲们一再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而抵制和克服邪恶的诱惑,以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大学只道,在明明德”一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盘铭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鉴读】看到这句话,自然而言想起西方基督教徒的“每日忏悔”,不禁要问:“为什么天天都要忏悔呢?隔几天不行么?”我想,如果人的精神一日不洗,灰尘就会在人的心灵上沉积一分,两日不洗,心灵上的灰尘加厚一层,恐怕等到要清洗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道德修养就是从日常点滴做起,一点一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只有这样才会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只有彻底的“悔过自新”,才终会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性明境界。
无论古今中外,不断革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清洗心灵上的污垢,以做到一尘不染,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在知识思想都日新月异的今天,时常反省自己,有过改之,无过加勉,仍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素养。
《大学》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想把十章都想写下来,但时间有限,分享至此,主要还是手敲键盘久了好冷啊啊啊啊~~~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