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月不明——令人作呕的大明王朝
硬骨头王朝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现在对大明王朝流行的评价,的确,有明一代做到了。大明,不像宋朝要不断的用金钱买和平,不像清朝末年丧权辱国割地求和,不像汉朝初年公主屡屡远嫁塞外献媚匈奴单于。
甚至连大唐都没有明朝有骨气,因为唐朝也曾与少数民族联姻来换取政治利益,甚至为了向回鹘借兵平定安史之乱,故意纵容回鹘兵在长安洛阳烧杀抢掠,用老百姓的生命来完成政治交易。
所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所以明朝远胜汉唐明清,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王朝。
乍一看,有道理。
细一想,放屁。
治理国家难道就靠这个?靠着莫名其妙的硬气吗?国家该不该采取强硬的态度本质上是由实力决定的,当力量强大的时候固然可以悍然屹立,但国家实力处于劣势的时候还要死撑场面吗?一个人可以一往无前不计后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叫悍勇。但一个国家无论做什么都不计代价的表现强硬,那叫愚蠢。及其盛时,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及其衰时,审时度势,以退为进,这才是一个民族应有的智慧。
我们看看之前那些不硬气的王朝,最典型的是宋朝,宋朝在中华帝国的统一王朝里国土面积最小,军事实力最弱,但为什么能维持300年?因为宋朝有钱啊,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最富裕的朝代了,正因如此,我用我有的换我没有的,我用钱来代替金戈铁马,既然不能以战止战,那我花钱贿赂你总可以吧。于是,弱小的宋却国祚绵长。
也正因有相当长的和平环境,所以宋朝经济文化繁盛,科技发展,市井生活丰富,科举制度大面积普及,文官制度迅速成熟。对,宋不崇尚边功,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这当然是它不好的地方,可国家的强大不就是为了国民的幸福吗?从这个角度讲,用金钱买和平(对少数民族花钱笼络)勉强是说得过去的。
我们再看看汉朝,说明朝比汉朝高明我实在不能理解?直男癌吗?嫁几个公主怎么了,有什么了不起,更何况根本没有一个公主是真正的公主,全是冒牌货。汉朝初年,经济破败,连年战乱之后人心思安,为王朝长久计从刘邦到汉景帝都实行和亲政策,为汉朝的休养生意赢得了战略上的缓冲。
到汉武帝,国家有钱了,那就不必客气了。汉武帝在位54年,跟匈奴干了44年,匈奴据说控弦甲士30万,武帝用兵的头十几年就消灭了20万,对于匈奴这样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民族,损失20万青壮年劳动力那就是灭顶之灾,于是有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怀柔政策,怎么可能有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
看看我们的大明王朝,就说君王死社稷,这指得是最后一代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眼看守不住的时候没有选择逃跑。很可惜,他没逃跑的结果就是南方的南明政权群龙无首,由于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继承人,即便国将不国,南明政权的皇族也没忘记争夺皇位,内乱一个接着一个爆发,终于被八旗铁骑彻底消灭。
我们看看大明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些方式如果成为一个国家外交的主旋律那固然可耻,可当国家实力不济的时候作为怀柔的手段却是审时度势的缓兵之计。大明王朝即使在它的末年也依然死撑场面,死要面子,结果就是大明在国力不支的情况下还要两线作战,一边是农民军,一边是关外的满族女真。最后的结果呢?想必我不用多说了吧。
我们看看大明的皇帝,建立者朱元璋就是个变态杀人狂,将跟他打天下的功臣一个不留全部赶尽杀绝,在位期间屡兴大狱,死者以百万计。虽然其个人有不少作为,但是那种杀人如麻的乖张暴力却一代又一代的传之子孙。到了朱棣,居然发明了诛灭十族的酷刑,动不动下令将女犯轮奸,或者将死刑犯喂狗。之后仁宗和宣宗算是比较不错的皇帝,开创了仁宣之治,但很可惜明朝里性格最好的两个皇帝在位一共11年。之后的明英宗是个傻逼,居然还当了俘虏,从英宗开始宦官开始专权。到了后面一个赛一个混蛋,一个赛一个昏聩。比如正德皇帝(荒淫),比如嘉靖皇帝(因为喜欢折磨处女,差一点被宫女合伙杀害),比如隆庆皇帝(无能),比如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比如明光宗(在位27天吃春药吃死了),比如天启皇帝(文盲,玩了7年积木死了,魏忠贤专权)
当然中间出了个弘治皇帝,可惜在位只有18年,三十几岁就死了。
到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大明王朝已经遍地狼烟,固然朱由检勤政律己也无法力挽狂澜,并且大明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前代皇帝的“作”,跟他自己刚愎自用滥杀无辜的极端性格也息息相关(比如袁崇焕之死)。
大明王朝一共276年,皇帝不上朝的年数竟然是121年。
真不知道,大明王朝有什么可吹捧的,一个匹夫莽汉竖子枭雄建立的王朝,有什么可津津乐道的。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不是硬气,这是愚蠢。
明朝四大恶政
其一,绝对专制制度建立
在朱元璋时代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这是国人的悲哀,在帝国制度诞生之初,宰相才是这个国家具体事务的负责人,皇帝只负责大政方针的把控,到了唐代发明了三省六部制,虽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但是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为什么。因为宰相的权力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分为三,但门下省对皇帝的圣旨有否决权,认为不合理的诏令可以依法驳回,中书省是负责决策的机构,决策的时候官员有建议权。可以说隋唐也是专制政体但却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皇帝的权力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我可以这样的说,宰相制度是帝国时代最好的制度,为什么,因为宰相是可以被问责的,宰相干得不好是可以追责的,是可以罢免的,是可以换人的。但皇帝呢?君权神授,谁敢责怪皇帝,谁能罢免皇帝,所以皇帝的独裁的政府错的政策也是对的。
皇帝就好比老板或大股东,拥有国家的所有权。宰相就相当于职业经理人,相当于CEO,负责管理国家。职业经理人失职,董事会可以罢免换人,但是老板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是轻易换不了的,更何况帝国时代的皇帝?所以现代的大企业总是要把所有权和治权分开,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完的是大明,好的却是大清其二,特务统治和人权的蹂躏
没有了对权力的约束,剩下的只有毫无原则的服从。所以中国人的奴性从明代开始大力发展,东厂和锦衣卫的建立更是丧尽天良。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缺乏人权观念,但故意建立摧残人权制度的,则由朱元璋创始,即三百年间使人闻而颤栗的“诏狱”与“廷杖”。刑部负责法律的制定和颁布,管辖全国各地司法机构,有权提审它认为不恰当的案件。都察院负责对不法事件纠察检举,并派遣官员(御史)分赴各地,担任“巡抚”官职,接受人民对官吏的控诉,它也可以审理,也可以判决。大理寺类似国家最高法院,负责对前二机构的审判,作最后裁定。它们被认为“三法司”,是政府正规的司法系统。三法司当然地是在皇帝绝对控制之下,但朱元璋认为它们仍有理性成分,于是另行设立他直接指挥的“锦衣卫”(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即首都治安司令部。锦衣卫内设“镇抚司”,即军法处。锦衣卫逮捕罪犯,拷打出口供后,即交镇抚司判刑处决。特务机关绕开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如臂使指,快捷了当,没有任何顾忌。胡惟庸、蓝玉等五万人的两大冤狱,就是锦衣卫完成的使命。
然而,朱元璋的后裔认为锦衣卫的理性仍未能完全泯灭,于是再创立“东厂”,又创立“西厂”,更创立“内厂”,由皇帝最亲信的宦官主持。本已布满全国的秘密警察,遂互相交错,密如蛛网,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夫妻争吵和市井打斗,早上发生,晚上就到了皇帝耳朵。宦官主持诏狱最大的方便,是他可以随时向皇帝直接提出报告,皇帝可以随时向宦官发布命令。宦官具有雷霆般威力,无人可以抗拒。所以罪犯如果落到三法司之手,还有活命的希望或不受苦刑的希望,一旦被“厂”、“卫”逮捕,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对人权具有同等摧毁功能的,还有廷杖。廷杖,即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木棍对罪犯拷掠(打问)。它是逼取口供的工具和追赃的工具,也是刑罚的一种。一个人如果被处罚廷仗一百以上,他所接受的即是死刑,而且是极端痛苦羞辱的死刑。在延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的尊严。对高级官员(部长副部长以上)执行廷杖时,一定有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其他政府官员则陪坐两旁,左边站小宦官三十人,右边站锦衣卫三十人,庭下站行刑狱吏百余人,都穿短裤,手执木棍。宦官向“犯罪”的大臣宣读皇帝的诏书(判决书)后,“犯罪”大臣立即被行刑狱吏扑上来,扌卒伏倒地,用麻布把他从肩膀以下绑住,使他不能转动。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廷杖时,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号,头面撞地,尘土塞满口中,胡须全被磨脱。这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摧残人权的图画,朱元璋用它对付中国人民。
强壮的人可支持八十下,超过一百的往往即在杖下毙命。不死时,也要割去败肉数十碗,医治半年以上。锦衣卫行刑狱吏,都受过特别训练。如果得到满意的贿赂,他们打下的木棍,看起来很重,甚至血肉横飞,但受伤较轻,痛苦也较轻。如果家庭贫苦,无钱行贿,他们下杖时看起来很轻,皮肤也不破,但痛彻心腑,只三四十杖,静脉血管就会寸寸切断,全部肌肉组织溃散,不久即死,无药可救。
古人说,只能写八股文吗?其三,文化酱缸的加深
明王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文字的意义不在客观的解释,而在当权人物主观解释。文字狱的本身就是当权人物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越是心虚,越是神魂不宁,听到别人说“亮了”,他就肯定是讽刺自己的秃头,因而恼羞成怒。于是知识分子除了被“诬以谋反”外,又多出一种纯属于文字的灾难。——因而我们想到仓颌造字时,神鬼曾经夜哭,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
现在举出例子说明:浙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于是许无处斩。这一批人都是地方学校教师,只不过代地方官员撰写奏章,竟招来杀身之祸。
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
科举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至为了然。它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汉、唐王朝时还有学校一途,明王朝则学校不过培养参加考试的人才。汉、唐王朝还有立功边疆一途,明王朝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朱元璋更规定考试范围,以《五经》、《四书》为限。《五经》、《四书》,又以理学道学领袖人物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课本。朱元璋更特别颁布一种试卷格式,规定应考的知识分子遵守,第三任皇帝朱棣,进一步加以约束,规定使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的体裁,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的,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两个或四个完整的句子,这形式是严格的,不能改变,改变便不是八股了。但八股主要的特征却在精神方面,即内容方面。依照规定,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在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五经》、《四书》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请老于此道的八股专家,撰写数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诵。考试时,把适当的一篇,照抄一遍。就像赌博时押赌注一样,押中时就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官员;押不中时,则落第而归,下次考试再来。知识分子不接触其他任何书籍,甚至连《五经》、《四书》都不接触。年轻人偶尔翻阅《五经》、《四书》,或偶尔翻阅历史古籍,如司马迁的《史记》之类,不但自己会懊悔浪费宝贵的光阴,即家长和教师,也必大大的震惊。如果有人竟然对文学艺术,如科学工程有兴趣,那更骇人听闻,会被他的亲友所不齿。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酱缸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感情。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操,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于是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官场”社会形成。明王朝统治阶层曾由这类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对人的评价,完全以官为标准。——犹如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评价,完全以钱为标准一样。为了做官,不但忍受廷杖的耻辱,还建立一系列的奴才哲学,宣称皇帝即是父亲(君父),所以“君要巨死,臣不敢不死”,仅只廷杖,算不了什么。于是霎时间耻辱化为荣耀,本来应该愤怒的心情,因已找到奇异的理论基础的缘故,反而大悦。人性尊严被严重歪曲,这正是酱缸文化的特征之一。
欧洲历史正开快车,挣脱黑暗时代的枷锁,呈现一片耀眼的光明。而中国人却被糟蹋到这种地步,真是一个巨大悲剧。
呵呵其四、断头政治
这里我提一下清朝,我没有贬明扬清的意思,但是从皇帝素质的角度来讲,大清远胜大明。
清朝的皇帝无论能力优劣却都能很好的自律,并且绝大多数皇帝都十分勤奋,我们知道汉唐都是每五天上一次朝,清朝皇帝是一日一次朝会,无论寒暑都不会中断,而且上朝都是在大殿外边,因为朝臣太多,根本就不是电视剧那样,搞一个小房间几十人就可以完事的。所以可以想象,正常天气还好,要是严寒酷暑皇帝是有多么难受。但是有清一代,每日必朝变成了祖宗家法,每一个皇帝都必须要遵守。
明朝的皇帝呢?我前边都讲过了,特别是万历皇帝,不郊(祭祀)不庙不朝者三十年,甚至大臣想要见上皇帝一面都十分困难,皇帝不理朝政本身又大权独揽,不天下大乱才怪。一个国家的元首不工作了,就好像人没有了大脑,所以我称其为断头政治。
断头政治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宦官干预朝政,皇帝不出面事事都由太监上传下达,甚至太监可以草拟奏章代皇帝处理政务,岂不荒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皇帝就是朝廷党争。断头政治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
那为什么明朝如此恶心却国祚绵长?
明朝的寿命是不短的,总共276年,昏君一个又一个国家却不灭亡,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这样的国家还是早早亡了才好。大明之所以能够长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大批认死理有气节的读书人。
从隋唐到明朝,文官制度经过700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明代这种成熟达到了顶峰,有明一代,皇帝皆混账,朝臣无大恶。所以即使出现断头政治完善的文官制度也能让政府自动运转,但是这仍然不能消除皇帝不理朝政的危害。
我们为什么津津乐道于明朝
最近的《大明王朝1566》又掀起了一波明史热。喜欢看历史是好事,喜欢明史也不错,但是国人的动机却可疑。
大部分国人真心认同海瑞的刚正吗?
大部分国人是去看戚继光如何抵御外敌的吗?
大部分国人真心感佩大明文人士大夫的气节吗?
大部分国人真心为最后一个汉人的王朝的衰落而惋惜吗?
呵呵
恐怕大部分国人对严嵩和严世藩如何欺上媚下更敢兴趣。
恐怕绝大部分国人对徐阶如何搬倒严嵩更感兴趣,对嘉靖如何驾驭百官更敢兴趣。
绝大部分国人读历史不是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是津津乐道于帝王权谋,这既幼稚又悲哀。帝王权谋,大部分人看到的只是表现,但皇帝和高级官员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在你看来是权谋,在人家那里只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你去学人家只能是一叶障目,掩耳盗铃,玩来玩去除了把自己玩成个小人以外,其实一无所获。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舍本逐末
看历史真正的重要的是学习历史上杰出人士的思维方式,是从失败的人物身上找寻前车之鉴,是在历史的沿革中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比这三个个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历史事件之后的道德文章,一个人生而为人道德是根本。
你学帝王权谋?你学人家党同伐异?你学人家两面三刀?你学人家心狠手辣?你学不了,相信我,你若问我为什么,那我可以告诉你,这就好比一个小流氓没当大哥的命却非要在自己身上纹个佛祖,结果只能是被人当街砍死。
再直白点
大部分人仅仅只是希望获得拿来即用的小聪明和小手段。这种心态真的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