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有限照料”
2021-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飞游的心理教室
前几天一位来访者脱落了,他决定暂停咨询,要求我出具一个咨询的时长证明。我并不知道他要真名还是惯常使用的网名,也不知道是否要备注身份证号(有一些咨询机构的格式需要),以及有一些需要写明咨询发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或者说明是否仍在持续进行中,而有的不用。总之,是个有很多细节的活计,我如果随便写好了,很可能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又要更改。按照我以前找我的分析师开证明的经验,一般要么是说明以上情况,要么就直接写好一个模板,他/她签字就可以。
于是我对我的来访者说:你给我一个模板吧。
过了一会儿,他甩过来一句:我怎么不替你把工资领了呢?
我没理他。
社会功能差到这个程度也是让人无语了。在心理咨询中是“有限的照料”,也就是,在咨询的框架设置下(按时付费,遵守规则,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出现),一个人想在咨询中表现得多虚弱都是他的自由,也是他需要咨询的理由;而在咨询的时段以外,就是一个社会人对另一个社会人打交道,需要共同认同一些基本规则,如果在沟通上出现信息偏差,依然有对话的可能,这是普通人的日常,但并不是是咨询师就可以超越这个日常去无限包容地照料来访者的各种需求,哪怕是再普通的举手之劳,也有原则。
咨询师在咨询以外依然提供一个真实世界的反馈:这里是有边界的,有些事情需要你自己完成,有些需要你和他人商量,而不是自大地说:你们该我的,都得伺候我,伺候不好我还要说你不好。这是来访者自恋暴怒的一部分,一旦在现实中受挫,那种狂暴的几乎自体消解般的感觉就卷土重来,而区别是,这次他没有付费,再没有咨询师能够在咨询里聆听和包容他的这种破碎感了。
祝他幸运吧,咨询师只照顾那些有意愿也有能力被照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