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命途多舛的十年(爱因斯坦写于1939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88628/ff2dd2068f612846.jpg)
01
重读我在几乎十年前写的那些文字时, 我产生了两种奇怪并且截然相反的感受。 我当时所写的内容基本上是真实的,然而, 它们显得非常遥远而陌生。 怎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世界在十年间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还是仅仅因为我老了十岁,因而我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变得更黯淡了呢?在人类历史上, 十年算得了什么?与这样微不足道的瞬间相比, 那些决定人类生活的力量难道不应该被视为永恒的吗?难道我的批判性理智如此容易受到影响, 以至于这十年间的生理变化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我的人生观吗?在我看来, 这些思考显然不足以解释我对常见人生问题的情感变化, 但我也不可能从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寻找这种奇特变化的原因。 因为我知道,这些因素在我的思想和情感中始终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不, 这里涉及的东西截然不同。 在这十年中,人们对人类社会的稳定性的信心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存在根基的信心已经基本消失了。 人们不仅感觉到人类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威胁而且感觉到那些低俗的价值观取代了人们愿意不惜任何代价来捍卫的东西。
02
毫无疑问, 清醒的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会敏锐地意识到生命是一场冒险, 人生必须始终与死亡抗争。 有些危险是外在的, 比如人可能会从楼上摔下来摔断脖子,可能毫无过错却失去了生计来源, 可能清白无辜却受到谴责, 可能会被流言中伤。 人类社会的生活意味着各种危险, 但这些危险在本质上是混乱无序的, 受制于偶然性。 总体而言, 人类社会似乎是稳定的。 尽管从品位和道德理想的角度来看, 它显然是不完美的, 但是, 总体来说, 人们适应了它, 除了各种各样的事故, 身处其中还算安全。 就像呼吸空气一样, 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的内在特征。 即使是美德、愿望和实践真理的标准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不容侵犯的遗产, 是所有文明人共同拥有的。
无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动摇了这种安全感。 生命的神圣性消失了, 个人再也不能随心所欲, 尽情驰骋。 谎言得到推崇,沦为政治的工具。 然而在当时, 战争被普遍视为外部事件, 几乎或根本不是人类蓄意行动的结果。 人们觉得战争从外部干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 因而普遍认为战争是不幸和邪恶的。 人们对人类目标和价值观的信心基本上没有发生动摇。
——————————————————
@斜风细雨吹,不惑之工科男,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