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走访 24
昨天下午和张老师去次坞司法所,完成了对第二名未成年服刑对象的首次走访工作。次坞离城里并不是很远,但我们是第一次去,路线不熟悉,去的时候导航走高速感觉开了很多路,回来我们没有选择走高速,反而近多了。
约好是下午二点在次坞司法所面谈,我们到时那个孩子已经到了,正在办公室等我们,没有看到父母,孩子说所长就通知了他一人来。我们表示能不能联系父母前来,他说父母在外面干活,家里没人的。其实后来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联系了她的妈妈,妈妈很快就赶过来了。所以晚上整理访谈记录时我特意给孩子妈妈打电话核实了情况,因为下午是我和孩子谈,张老师和妈妈谈,为了保证访谈记录的真实有效性。核实结果孩子所述基本属实,这也让我多少感到一些欣慰。
孩子身体健康,感觉性格有点内向,妈妈说家里话很少。但和我们交流没有问题,当我们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后,还是比较配合,有问必答,还会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感觉对我们还是信任的。
孩子自幼居住在农村,房子是自建房屋,家中刚造好新房,有一定债务。目前和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及妹妹居住在一起。爸爸是入赘女婿,老家重庆,很早就出来打工。现在从事服装裁剪打样工作,手下带了几个人,独立揽活,活多时妈妈也会去帮忙,正常收入每月一万左右,但不固定,也比较辛苦。平时妈妈就在家里打理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外公一直有病,生活无法自理,去年开始瘫痪在床,主要靠外婆和妈妈照顾,外婆眼睛和腿也不好,家中尚有九岁妹妹上小学,妈妈也辛苦的。
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主要由外婆带大,九岁时妈妈因怀上妹妹而回家不再外出打工,父亲仍外地打工。由于从小和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和父母交流很少,不喜欢说话,有回避型依恋人格倾向。妈妈希望孩子能跟自己谈谈学校里的人和事,但孩子已不愿多说一句。有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头上有个疤,询问儿子,说是被别人弄的,但无论当时还是事后都不跟父母谈起。
孩子小学和初中都在镇上读的,读小学时成绩中上,数学也能考一百分,不过老师反映比较调皮,属于“内游”。读初中后,开始还是安安稳稳读书的,后来被成绩不好的同学带坏了,成绩滑到中等,平时会与比自己年长的人一起玩,妈妈如果有空也会去接送孩子。高中读的是职教中心,成绩已经是中下了,只读了一个多月。报的是建筑专业,因为当时报建筑的人多,就一起报了。刚开学时因为和同学抽烟,受过学校处分,后来又因为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扣了好多分,老师说扣分多了就要退学,这时又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读书时间曾翻墙离校,学校一再教育,也与父母联系,警告如果再不能按时回校将被除名,当事人没听父母与学校的劝告,继续与他的“朋友们”在外留宿拒不回来,最后被迫“自动退学”。退学后没有工作,继续与“朋友们”混,直到事发。
问到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孩子说不满意,感觉很无聊,人也变得懒了。是啊,这种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生活偶尔过几天会觉得挺自由,挺舒服的,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空虚感,无价值感。
我觉得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孩子闲在家里,无所事事,生活没有规律,平时就玩手机、打游戏、和朋友在奶茶店坐坐等打发时间,如果有可能则去外面网吧玩游戏。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得也很晚,有时甚至不回家,说住在朋友家,父母的电话也不接。父母非常担心他出事,不希望他外出,因担心孩子有钱会管不住自己,所以也不太敢给钱,一般是孩子说要买什么生活用品或者要去理发,给个二、三十元。
另外,父母希望当事人能和父亲一起工作,学习裁剪、排版、打样等工作,活少干一点没关系,只要人在身边,不出事就行了。而当事人却不希望和父母一起工作,说父亲会管他,不自由。想过了年,自己出去找份工作,离开家单独居住,表示短期内吃点苦能接受,长期吃苦做不到。
今后希望能在以下方面给到孩子帮助:
1、要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认知,帮助当事人进行认知重建,提供认知技能方面的帮助,特别是在思想认知和问题解决方法方面促进当事人主观层面的改变。
2、提供相关法律知识,清楚“缓刑”的法律意义,保证当事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提供学习建议,帮助当事人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成长,同时也学习一些技能知识,使自己的工作有更好的选择。
4、帮助当事人树立社会责任感,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到经济上独立,能养活自己,照顾好自己,同时也尽量能帮家里分担些事情。
5、帮助当事人做好时间管理,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