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旅行·在路上

嘲风观想录||小屋见大屋记

2016-08-23  本文已影响35人  观山黛

今年有幸去了一趟唐家大院。几个小时的车坐过去,道路却还好。

去的时候说是在咸阳,没成想几乎已经到了甘肃,距离西安出人意料的远。是的,唐家大院就坐落在咸阳市旬邑县的渭北高原上。

旬邑旧称三水,据说三水唐家是极为有名的大财主。这家人商而优则仕,最高出过大清朝的四品盐政,实在是了不起的一户人家。虽然比不得山西的晋商,但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势力极大的秦商代表了。

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至于唐家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其家族在清初便很有声望,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们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商号曾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等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庆年间,唐家不过60口人,就有仆人丫环165人,……,“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好不威风。——摘自百度百科。

六月的天气在西安已经开始热了,雾霾也起了,然而下车后感受到的是凉风徐徐,天高云阔。本想着能看到一个未开发的、成规模的巨大建筑群,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门儿就是所谓的大院儿了。我心中还微微有些不屑,在等待上一队参观人马出来的时候,却在围墙开的小侧门上惊讶的觑见了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型院落。

管中窥豹可想象当年大院的精美

纹饰之精美令人感慨,怪不得导游说这家在鼎盛时,家里有人在四川做官死在任上,迁葬回祖坟摆出的架势是“头不顶天,脚不踩地”:头顶用布幔遮天,脚下用草席铺地,花费三年时光,何等豪奢!

唐家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据传万寿沟的一座石山被采完。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出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及奢华。而当大院落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祝贺,一唱就是三个多月。——摘自百度百科

然而曾经的辉煌经历了战乱和烽火硝烟,几进几出的大院落最终只留下了在人们眼前的两进三院。这个两进三院的宅子实在不大,两侧厢房非常近,两人站在两侧屋檐下伸手便能相握。为防止来自天空的损坏,文物保护单位还为院落遮挡了铁丝网。同行的人们议论着这个不如山西王家大院规模的院落,探讨着这院落与乡间农家院的些微不同。而我只感叹,历经百多年岁月的老房子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古代手艺人的心血结晶是多么不容易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墙角精美的石雕、堂屋院墙的装饰无不诉说着修建房屋的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现代人们一看就肃然起敬的精工细活儿实在是让人感慨回味。同车有人当时正在装修,忍不住感叹说这雕工如果自家匠人能做出来,简直就是蓬荜生辉呢!

无一处不精美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手艺和南方的大屋相比简直弱爆了。然而我想在那个信息不够通畅的时代,在讲究简洁大气、审美朴素的关中地区突然出现了这样繁复的装饰,简直就像沙海中出现的闪亮金子一般耀眼夺目。难怪战事一起,首先遭劫的就是这唐家大宅呢。

而今繁华已逝,徒留冰山一角供人参观。回城途中,又看着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城市街景,心中不自觉的想到一句话“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啊!

再放一张细节图,雕刻太美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