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散文

腊八节里腊八粥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53人  西岭布衣

“数九到腊八,天长一橛把”,天明显的长了,似乎也更冷了,过年的味道也更浓了。尤其是一年四季上班的人,形成了以公历纪年的习惯,进入腊月之后,初一初二初三便牢牢的记在心头,数在口头,腊八更是掀开了新年的大幕。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朱元璋小时家中很穷,父母把他送到一个财主家去放牛。这个财主对他十分恶毒,常常挨打,吃不饱饭。有一天,他牧牛归来经过一独木桥,没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桥去,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在屋中直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有芋艿、还有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令他回味无穷。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叫御厨给他做了一餐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如今,喝腊八粥的习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但是却成了有趣的饮食习 俗,因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呈现浓厚的地方特色。

小时候,腊月初七的晚上,娘会准备小米、大米、粉条等等一类的食材,合在一起,家乡人起了一个很有乡土气息的名字“麦秸泥”,和家中盖房活麦秸泥的过程极为相似,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眼巴巴的看着,口水一点的直往肚里吞,心里多了一丝期望一丝憧憬,晚上便会进入美妙的梦景:吃着香喷喷的粥饭,品味着香香甜甜的味道。做着“黄粱美梦”醒来的时刻,已经是公鸡打鸣的清晨了,一阵香味飘进了鼻腔,丝丝缕缕,香香甜甜,沁人心脾,不觉已是一阵口水下肚,揉揉惺忪的睡眼,昏黄的油灯下,朦朦胧胧雾气中,母亲已经在张罗着“腊八粥”了,想着可口的食材,馋虫开始在肚里转悠,味蕾莫名的骚动起来,便要起床,却被母亲叫住,“再睡一会儿,”可是那里睡得着呢,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如凤求凰般的在期待着饭熟的一刻,馋虫在身体里不断的滚动着,噬骨挠心欲罢不能。娘在雾气蒙蒙中来回走动着,不断的再加上一些食材,我清晰的能听到锅里食材滚动的声音,和着那一缕缕清香,凭着那味道,我在辨别着都是由哪些食材,想象着它们在锅里上上下下舞动的优雅身姿,哪个在锅的上面,哪个在锅的中间,哪个又过到了锅的底面,哪个散发出香味,那个又沁出甜味,都在我的脑海中回旋着,在我的心房里跳动着,一丝丝甜蜜涌荡在心间,一阵阵激动回旋在心房。

“起床吧!饭好了!”母亲一声令下,我三下五去二便兜好了衣衫,顾不上去洗脸,端起碗,掂起锅盖,拎起小锅铲,黄澄澄香喷喷粘乎乎的“麦秸泥”便应声入碗,抄起一双筷子,雾气蒙蒙中,我便开始饕餮大餐了,大米粉条的甜味,小米黄豆的香味,在鼻孔的吮吸下,在味蕾的搅拌中,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阳光的味道,风霜雨露的气息,光风霁月都蹿入了我的肠胃,母亲在这个时候往往会笑着说:“看你那馋样儿,真如没有吃过饭一般!”我也扬起出了汗的小脑袋,摸着滚瓜溜圆的肚子,打着饱嗝儿,笑嘻嘻的向母亲汇报着我的吃饭心得。其时,三个哥哥才开始在蒙蒙的雾气里吃他们的早餐,我已背上书包,急着早早的到学校,向小伙伴们分享我的“美丽佳肴”去了。

初中的时候,到离家十三里地之外的乡中去上学,每到腊八倍思亲,想着做腊八粥的馋劲儿,吃腊八粥的情景,一遍一遍的蹿入脑海。学校冬天的早晨,往往是吃小米稠饭,现在想来是不可多得的养胃餐,当时学生们却吃而生厌,我却吃的津津有味。学校为了照顾住校生的情绪,在腊八节这天,格外开恩的让学生吃余粮,不用交钱,就可以享用一大碗小米稠饭,在打饭出门的位置,有一坛的老黑酱,我往往会抄上一筷子,和着米饭一搅和,香香甜甜的,色味俱全,望梅止渴,顶作腊八粥,也算是不差的美味了。

“三里一风俗,十里不同天”,越过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分水岭,却是不同于家乡的风俗,腊月初七的晚上,把白面炒糊,再预备一些五谷杂粮。在初八的早晨,每家每户,炊烟袅袅,饭香飘飘,迥乎于家乡的腊八粥便会走向饭桌,进入每一个食客的馋肠。喝了腊八粥,产生巨大能量,可以抵御风雪严寒,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美食家,对食材并没有特殊的需求,在吃饭方面,往往是吃饱肚子了事。然而我却对家乡的腊八粥情有独钟,父母亲劳苦耕作的情形,母亲早早起来,在雾气蒙蒙中为我们做饭的情景,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进我的梦境,催我奋进,鼓我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